0

      今日人氣

      5721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30327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327000965.html 大體老師朱裕厚 以身傳愛 ·                                 2014-03-27 ·                                 中國時報  ·                                 林宜慧�台北報導  「謝謝大體老師!」在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致上最高的謝意後,生前在師大體育系教籃球的朱裕厚,生後照常開課,只是課名改為解剖課、教室從球場移到解剖室;而他用無語的行動告訴未來醫師們學理以外的生命意義。  朱裕厚2012年因心臟衰竭過世,享耆壽91歲。他一輩子熱愛籃球,本身是運動員,在台灣師範大學也培育出許多優秀籃球員,更曾以教練身分帶領中華籃球隊參加東京奧運;因為對體壇的貢獻,2009年獲得教育部「終生成就獎」的肯定。  曾在體育系教人體解剖學,朱裕厚深感大體數量缺乏,於是86歲時親筆寫下告白書,立願將大體捐贈給學子研究。  朱裕厚57年前導師班的學生莊美鈴表示,立願起初,師母非常難以接受這個決定,但經過多次溝通,朱老師意志堅定,師母才慢慢釋懷;兒子朱家輝憶起,「父親曾說,希望身體能被好好利用,若未捐贈大體,只是燒成灰,對國家社會不會有貢獻。」  於是朱裕厚在生命的結尾,選擇奉獻給醫學,更在過世前行動不便、呼吸困難時,還堅持一定要走下床活動,把大體保持到最好狀態。  今年春天,台北醫學大學共啟用了12位與朱裕厚一樣偉大奉獻的大體老師,昨北醫舉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邀請這些「無語良師」的家屬到場接受學生致謝。  學生莊美鈴,與其他3位師大的同班同學一起到場追思老師,回憶57年前的師生情,莊美鈴說,除了學業,老師教學更重視品格,這次的無私貢獻又為他們再上了一堂生命的課。  「朱爺爺」的大體學生北醫醫學系3年級黃胤凱表示,看到朱爺爺就像看到自己已逝的爺爺,雖然無法直接對話,但朱爺爺的人格已在他的心中活靈活現,也用行動告訴他這輩子應該做的事:「好好學習解剖、用在救助病人上,並無私奉獻大愛。」  北醫校長閻雲感性說道,成為大體老師並不是人生的句點,反倒是人生的延長,這就是宇宙大愛的表現。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225013 體外培養肺癌幹細胞 提高存活率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4/03/27台灣新生報 肺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台灣大學經過六年的努力,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以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維持及促進癌幹細胞生長。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研究團隊根據這個觀念,已成功建立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未來可以直接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抗癌藥物,將能提高病患存活率。台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菀均表示,大多數的癌幹細胞是藉由分子標記來分離,只有百分之零點多至百分之十的癌幹細胞能被分離出,由於癌幹細胞過少難篩選外,分離出來後如何維持癌幹細胞的特性也很重要。而研究團隊也發現,藉由共培養系統(癌幹細胞與纖維母細胞)來維持癌幹細胞的特性,能穩定的、長時間的控制它不分化,進而來研究,藉此來研發新藥。癌幹細胞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研究發現,腫瘤中的癌幹細胞(CSC)與癌症復發、腫瘤轉移、與抗藥性息息相關。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惠文也指出,若要針對癌幹細胞進行研究或開發藥物,必須有專一性的癌幹細胞標誌來偵測或分離癌幹細胞;還需要長期培養癌幹細胞,以研究癌幹細胞在癌症的生成過程、抗藥性、遠端轉移與復發等相關情形,再以此為基礎針對癌幹細胞新藥開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7000975-260106 千萬挹注醫療 偏鄉幸福啦! 中國時報 林宏聰�高雄報導 20140327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南山幸福基金」26日舉行捐贈儀式,捐給高屏10家醫院共千萬元經費,協助提升社區醫療資源;屏東基督教醫院獲贈醫療巡迴車,院長余廣亮說,這台進口廂型車適合偏鄉原民體型,讓病人坐得更舒服。 南山幸福基金昨天於科工館舉行捐贈儀式,高市衛生局副局長鄭明倫見證,受贈醫院包括高雄榮總、大同醫院、小港醫院、市立聯合醫院、高雄長庚、旗山醫院、義大醫院、屏基、輔英科大附設醫院、屏東醫院均派代表參加。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許妙靜說,幸福基金去年7月啟動,考量南山3萬多名業務人員遍布全台角落,更應有能力推動社區醫療,於是除支付弱勢病患醫藥費,也用來協助醫院推動喘息服務、增購醫療巡迴車。 「南部偏鄉地區交通不便,看病要搭12小時的車,很多鄉下老人根本不願就醫!」高雄榮總副院長劉俊鵬感謝南山幸福基金捐贈巡迴醫療車,讓醫護人員走進社區,提供走動式服務,讓更多偏鄉病患得到應有的醫療照顧。 大同醫院則利用捐款推動喘息服務,院長侯明鋒說,醫療後端照護很重要,喘息服務讓照顧病人的家屬不至於倒下去;他也建議南山幸福基金可思考更多合作方式,例如由業務人員協助前端衛教,讓更多民眾了解健康的重要。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327000906.html 熟女骨折檢查 才知乳癌末期轉移 ·                                 2014-03-27 ·                                 中國時報  ·                                 洪欣慈�台北報導  一位40多歲婦女騎車跌倒骨折,本以為只是碰撞受傷無大礙,沒想到經詳診有異,才發現骨折竟然是乳癌骨轉移引起。據統計,末期乳癌患者骨轉移機率高達67成,初期不一定有骨轉移症狀,少數患者甚至出現骨轉移症狀才驚覺自己罹患癌症。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骨轉移徵兆一開始可能極輕微,如喪失食慾、失眠及腰痠背痛等,特別是癌症患者若無相關認識,對輕微不適就容易輕忽,等到演變為持續性疼痛,坐也痛、躺也痛,甚至發生嚴重骨折、壓迫脊髓的時候,便會對患者形成極大打擊,影響求生意志。病患與家屬對骨轉移應有預先的認識,以期及早發現、及早對症下藥,有效減輕骨轉移症狀與延緩病程。  針對第3期以上乳癌病患,侯明鋒建議,應該至少半年要做一次全身性的骨骼掃描,因為骨轉移很可能會出現在脊骨、肋骨、骨盆或是四肢長骨,規律地進行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一般發現骨轉移時,除了評估原本的乳癌治療是否需要調整外,還建議加上直接的骨轉移治療。傳統骨轉移的藥物治療方式是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近期也有單株抗體類藥物可作為標靶治療  侯明鋒指出,單株抗體類藥物與傳統雙磷酸鹽類藥物作用機轉不同,研究發現,可延後乳癌骨轉移患者症狀發生,且也可延緩患者從輕微骨痛發展至中重度骨痛的平均時間,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單株抗體藥物不僅不會有類流感的副作用,而且是採皮下注射,比起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藥物更加快速方便,也幫助減輕病患與家屬身心負擔,加上兩種藥物的代謝機轉不同,單株抗體藥物也不用擔心腎毒性問題,而需要抽血檢查。  侯明鋒提醒,單株抗體藥物跟雙磷酸鹽藥物一樣,都要先到牙科做徹底的口腔檢查,因為兩種藥物都有發生齒槽骨不良反應的可能,治療期間更要特別注意口腔健康,如果要進行拔牙與植牙等齒顎手術,術前務必諮詢治療醫師。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75150.shtml 背痛 竟然是肺癌!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03.27 03:05 pm
推拿以為是肌腱發炎,發現已是三期肺癌,醫師評估僅剩半年生命 不少人有背痛毛病,但背痛可別輕忽。一名44歲的壯年男子,半年來覺得左上背又痛又痠,前往國術館推拿,推拿師說是肌腱發炎,多次推拿都無緩解。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非小細胞肺癌,且已是三期肺癌,醫師評估僅剩半年生命。 轉介這名患者的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郭忠和表示,這名患者是陪朋友看骨科時,隨口問醫師自己的背痛問題,醫師觸診後認為患部異常,轉介做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肺癌。 郭忠和指出,這名患者的左側上背部摸起來軟軟腫腫的、但不會移動,很明顯有個大約10x10公分大的腫塊,約拳頭般大小,他當下直覺「不是好東西」,檢查結果出來,真的是三期肺癌。 郭忠和說,一般肺癌常長在前胸,但這名患者的腫瘤長在肺部外側,且癌細胞已經「吃」進肋骨,所以後背才會有腫塊隆起,研判病程至少一年。 背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但沒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等肺癌症狀 由於患者除了背痛,過去半年還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現象,但卻沒有出現一般肺癌會有的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咳血、胸悶胸痛等,才讓他輕忽病情。後來雖然轉介到胸腔科和放射科做電療和化療,但預後不佳。 台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吳憲林表示,年紀越大、罹患肺癌風險越高,但現在年輕人抽菸年齡下降,一般從開始抽菸到一出現癌細胞大約10年,從出現癌細胞到X光片看得見又需要10年,由於肺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徵狀,到發現常已經來不及,一年內死亡的風險大。 從抽菸到罹患肺癌發病約20年,初期幾乎沒有徵狀,到發現常已經來不及 吳憲林說,肺癌難預防、死亡率高,建議40歲以上民眾可每年照一次X光片或做斷層掃描,比較能早期發現。若伴隨有體重減輕、吃不下,更要盡早就醫檢查治療。 國內肺癌權威、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罹患肺癌也和基因、家族史等有關,若直系親屬有人罹患肺癌,罹患肺癌的機率會高出35倍。他表示,雖然抽菸和肺癌有關,但女性肺癌患者和抽菸的關聯性較少,不抽菸也會罹患肺癌。 他指出,從抽菸到罹患肺癌發病約20年,這是醫界認定的約略平均值,但每個人的抵抗力不同,有人提早發病、有人比較晚。 非小細胞肺癌小檔案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 鱗狀上皮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三者統稱非小細胞癌,台灣的肺癌病理組織以腺癌占多數。 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即使可手術治療,可切除率為八成,第一期術後五年累積存活率低於45%、第二期約為35%、第三期7%左右、第四期0% 儘管不斷有新的抗癌藥物問市,放射治療技術改善、手術併發症死亡率也降低,但肺癌早期發現不易,整體五年存活率仍只有大約12%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E8%82%BA%E7%99%8C%E6%AD%BB%E4%BA%A1%E7%8E%87%E9%AB%98%20%E5%88%9D%E6%9C%9F%E6%A0%B9%E6%9C%AC%E6%B2%92%E7%97%87%E7%8B%80-8575124.shtml 肺癌死亡率高 初期根本沒症狀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03.27 03:05 pm
罹患肺癌死亡率高,且發現後多數已經到中晚期。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肺癌死亡率高,在於初期根本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很難在第一時間或早期發現,一旦有症狀、覺得不舒服,通常已經是癌症末期。 王正旭舉例,這名症狀為背後的患者,腫瘤已經大到壓迫神經,且腫瘤長個特別快,但因為他沒有抽菸病史,實在很難預防。 他表示,雖然國人吸菸年紀下降,但罹患肺癌的年齡層目前沒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年紀愈大罹患肺癌比率愈高,加上現在空氣品質等也都會影響民眾罹癌機率,肺癌多不一定與抽菸有正相關。 王正旭建議,空氣、環境、土壤汙染很難避免,但民眾要降低肺癌罹病率,可以自我控制的有:戒除抽菸、留意環境中是否受到二手菸汙染等。此外,家中裝潢也要盡量力求簡單,盡可能讓室內空氣流通,不要有任何化學揮發物。 他也提醒,常烹調作菜的廚師、民眾,盡可能保持通風、戴口罩,並有完善的排煙設施,避免油炸、快炒,盡可能水煮、蒸食,室內也應該避免燒香,去除接觸這些會刺激呼吸道的物質後,對於預防肺癌也有幫助。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74350.shtml 菇類新藥 威而鋼之父促擴大研究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2014.03.27 03:47 am
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中心新研發的「灰樹花菇」萃取物,已獲專利的新品種,亞大正在開發用途。貝爾獎得主穆拉德昨到亞大講學,對新品種極感興趣,建議擴大研究,希望有更大突破。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威而鋼之父」穆拉德博士擔任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每年到亞大講學兩次。他昨到亞大聆聽各系所的最新研究報告,並提出見解與看法。 亞大生物科技系副教授張竣維說,校方成立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鑽研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藥用菇類如銀耳、巴西蘑菇、猴頭菇等,從環控栽培、生產履歷、活性分析至產品開發,該中心是具有特色藥用菇類研究團隊,除了已研發銀耳,正投入大量生產外,最新研發成功的白色灰樹花菇,是有專利的新品種。 其中最新研發「灰樹花菇」萃取物,由亞大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實驗結果,已有重大發現,兩校計畫進一步研究,希望從中找到有益人類的成果。 穆拉德博士極重視「灰樹花菇」萃取物這項研究,他建議加強研發,期望很快有更大突破,發揮學術貢獻。 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學院昨舉辦「與費里得穆拉德諾貝爾大師座談會」,校長蔡進發、中國醫藥大學總執行長許重義共同主持,亞大保健、生科、心理、經營管理系師生、外籍學生到場,另衛道中學學生也參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75112.shtml 罹癌吃蔬果不吃肉 免疫力降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03.27 04:45 pm
蛋白質以牛肉最補? 錯觀念! 罹癌後,有些患者完全不吃肉、只吃蔬果,結果免疫力反而下降; 也有人誤以為蛋白質以牛肉最「補」。營養師表示,蛋白質來源中,豆類、魚、瘦肉、蛋等都比紅肉好。飯後也可喝精力湯,除了增加蔬果攝取量,也增加飲食的多樣性。 癌症關懷基金會會今天發表癌友飲食指導計畫成果,這項這畫針對乳癌、口腔癌等20名癌友進行飲食改善,經過大約五個月後,患者血糖趨於穩定,三酸甘油脂、尿酸等數值都下降,每天攝取食物種類,也從17.58種增加到26.13種。 不瞭解食物分類 越吃越胖 其中一名罹患口腔癌第四期病友,因為切除舌頭還拔了十多顆牙齒,術後傷口太大無法由嘴巴進食,只能灌食流質食物。因為肉類製成流質口感不好,術後飲食多以主食類加上蔬菜,缺乏蛋白質,每天攝取熱量只有1300多大卡,讓他常常覺得虛弱無力。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陳冠蓉說,癌友們常不知如何健康飲食,常犯的錯誤就是完全不吃肉、只吃蔬果,但缺乏蛋白質,久了免疫力會下降。也有人不瞭解食物分類,把南瓜、玉米等五穀根莖類當成蔬菜,結果越吃越胖;還有人覺得牛肉最補,蛋白質攝取就只吃牛肉。 陳冠蓉說,癌友的飲食要把握適量、均衡、多樣性等原則,例如主食類可以糙米、紅豆、五穀飯等替換白米飯,或是透過喝三蔬二果(三種蔬菜兩種水果)的精力湯增加食物種類。 有些人擔心精力湯太寒,她建議可改成飯後喝,或是添加一點薑、綜合堅果改善。至於蛋白質來源,應以豆類、魚類、瘦肉、蛋為主,紅肉應該減少,同時每天喝一杯五穀米漿、堅果豆漿等豆奶熱飲,可以增加蛋白質及熱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74088.shtml 辦公桌下抖腳 有效防止肺栓塞
 
【聯合報記者賴佑維�平鎮報導】2014.03.27 10:49 am
46歲翁姓婦女日前呼吸困難到平鎮市壢新醫院求診,高速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急性肺栓塞,趕緊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讓病情好轉。院方提醒,肺栓塞嚴重者死亡率高達9成,且好發於久坐上班族,呼籲民眾久坐應定期起身。 壢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德和表示,肺栓塞是下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下肢深部靜脈血塊生成,當血塊順著靜脈血液流動到右心房,再被送到肺動脈時容易卡住血管,病患會突然覺得胸痛及吸呼困難,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心肌梗塞。 王德和說,肺栓塞檢驗不易,大多數檢查都無法發現,大約5年前開始出現的電腦斷層檢查才有辦法檢驗。 「久坐者應起身運動。」王德和說,坐著超過1小時就算久坐,呼籲民眾有空多起身運動。特別的是,王德和說,抖腳就是很有用的防止肺栓塞的作法。他說,抖腳雖然不雅觀,但上班族若坐在辦公桌,其實抖腳也沒人注意。王德和建議,若不想抖腳,就盡量走動,避免血塊累積。 王德和說,由於肺栓塞相當不容易發現,呼籲民眾多做運動,才能真正降低疾病發生的機率。肺栓塞不嚴重者可施打抗凝血藥劑或是口服藥物,都可有效降低體內血塊,情況嚴重者恐要施打血栓溶解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73864.shtml 多顆小型肝腫瘤 可栓塞治療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2014.03.27 10:49 am
Q:老爹發現肝臟內有7812公分大的腫瘤,分布在左、右肝,請問有什麼治療選擇? A針對3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栓塞治療和電燒療法等,由醫師根據腫瘤大小、顆數、肝功能、年齡及有慢性病等,綜合判斷。 手術切除,最能立竿見影,但若腫瘤長在肝臟深處,或腫瘤有好幾顆、分散在肝臟左、右葉,這時不適合手術。 病患肝臟裡有78顆腫瘤,不適用電燒治療,最好的選擇是栓塞治療。 肝臟營養由肝動脈與門靜脈供應,肝腫瘤主要由肝動脈供應營養,栓塞治療就是利用血管攝影,經由導管直達供應肝腫瘤的血管,打入化療藥物或使血管栓塞,將提供肝腫瘤營養的動脈阻塞,讓肝腫瘤壞死。 如果病人肝臟內腫瘤太多,通常會分次動脈栓塞,若腫瘤太大,治療後腫瘤沒有完全壞死,還有殘存的癌細胞,也需重複多次栓塞治療。至於治療間隔時間多久,視病人體力及恢復狀況而定。 動脈栓塞治療的副作用,包括腹痛、腹脹、發燒、惡心、嘔吐、膽囊發炎、疲倦等,因人而異,並非每次栓塞後都會出現副作用,每次治療後副作用症狀及嚴重程度也不相同。 以發燒為例,由於栓塞治療斷絕腫瘤的血液供應,腫瘤逐漸壞死,人體免疫系統會對壞死組織產生反應而發燒,通常會持續幾天,如果仍持續高燒不退,可能是栓塞過程有細菌感染,需併用抗生素治療。 諮詢�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梁嘉德       http://tw.news.yahoo.com/%E8%8D%B7%E7%88%BE%E8%92%99%E6%B2%BB%E7%99%82%E5%A4%B1%E6%95%88-%E5%8F%A3%E6%9C%8Dmtor%E6%8A%91%E5%88%B6%E5%8A%91%E9%87%8D%E5%95%9F%E7%94%9F%E6%B4%BB%E5%A5%BD%E5%93%81%E8%B3%AA-095423252.html 荷爾蒙治療失效 口服mTOR抑制劑重啟生活好品質 NOWnews – 2014年3月27 下午5:54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癌症已連續31年蟬聯國人的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在101年國人因癌症死亡的人數中,乳癌高居國內女性死因排名的第四位,令許多女性聞之色變。 對此,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醫師表示,乳癌在治療上通常會先分析患者本身的細胞型態,若為荷爾蒙受體陽性且無立即生命危險者,一般會先以功能和緩、副作用較少的荷爾蒙藥物進行治療。 趙祖怡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患者對荷爾蒙治療開始產生抗藥性時,在以往則只能採用化學治療,但如今隨著新的乳癌標靶口服mTOR抑制劑問世,已使晚期乳癌荷爾蒙治療失效後的第一線治療藥物多了一項新選擇。 趙祖怡醫師提到,在她的門診中就有一位高齡的林姓婦人,在66歲那年被確診為乳癌後,剛開始是採用傳統化療,但由於年事已高,加上隨著癌細胞不斷轉變、對藥物產生抗藥性等因素而使得病況惡化;同時,患者也因害怕而無法再承受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之苦。 趙祖怡醫師說,最後在多方考量下,林姓婦人開始使用口服mTOR抑制劑進行治療,重新活化荷爾蒙治療路徑,並繼續投以荷爾蒙治療;結果,目前不僅已穩定控制病情達半年以上,且無須承受化療之苦而能兼顧生活品質,讓她能繼續享受抱孫退休的平穩正常生活。 對於新的口服標靶藥物,趙祖怡醫師強調,該藥的問世無疑是晚期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除了可以重新活化失效的荷爾蒙治療路徑外,若與芳香環酶抑制劑合併使用,經實驗證實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11個月。 然而,趙祖怡醫師也指出,目前口服mTOR抑制劑尚未被納入健保給付,患者必須自費使用;所以她特別呼籲,乳癌已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因此期盼能通過將口服mTOR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以嘉惠更多晚期乳癌的患者。 此外,趙祖怡醫師還表示,現今的乳癌治療從醫師、護理師、個管師,已形成健全的醫療團隊,故只要獲得妥善的治療照護,乳癌已成為「雖然無法根治、但卻能和平共存」的疾病,因此切勿輕易放棄治療的機會;同時,現代的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若能將有效的藥物徹底利用,就越有機會接受更新式的治療,獲得更多生命時間,完成人生的夢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7/today-health1.htm 退化性關節炎的飲食保健 自由時報103.3.27 文�陳慧君 退化性關節炎也就是「骨關節炎」,是目前最常見的關節疾病。隨年紀越大,發生率也越高,65歲以上族群罹患膝關節炎的盛行率約10-20%。 造成關節退化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女性)、肥胖、運動傷害、過度勞動、支持關節的肌肉無力及營養不良等。儘早預防、診斷及就醫可以減少日後病痛及失能問題。 ◎適當的食物組合可以幫助關節炎病情的改善,在此提供幾種有益於關節健康的飲食方式,希望能吃出健康的關節。 體重及體脂肪控制 體重過重會增加骨關節的負擔。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肥胖和關節受傷是造成骨關節炎的兩個重要危險因子。隨著身體質量指數(正常值為18.5-24,計算方式為:公斤�公尺的平方)增加,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提高。 國外研究顯示,體重減輕5%可以減少一半罹患有症狀的膝關節炎的風險;體重下降也可以減少骨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和失去身體功能。 「少油、少糖、多纖」的均衡飲食習慣是達到減重及維持理想體重的重要飲食原則。通常減重飲食搭配適度運動才可以達到減緩膝關節炎的最大效益。 另外,體重減輕、減少體脂肪,也會減少脂肪組織產生過多的發炎因子,進而減緩膝關節發炎反應。所以人人需要維持理想體重,以避免骨關節炎的發生,以及減輕骨關節炎不適的症狀。 抗發炎飲食 關節炎是身體發炎反應,如果能抑制組織發炎就可以舒緩關節炎的症狀。最近抗發炎飲食被認為有助於減輕骨關節炎發炎情形。 抗發炎飲食是以新鮮食材為主及多蔬果的飲食,飲食中也強調多樣化食物選擇,避免過度精緻化食物和儘量減少加工和速食食品。 油脂方面,減少飽和性脂肪和反式脂肪攝取;減少Omega-6脂肪酸的攝取,如:蔬菜油;多攝取Omega-3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如:亞麻仁油、核桃和深海魚(鮭魚、鮪魚、鯖魚等)。 烹調食物時,善用具有抗發炎效果的薑、咖哩、薑黃素和迷迭香。色彩蔬果中含有抗氧化能力的植物化學物質,如:莓類、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青花菜等)、番茄、柑橘類、深綠色蔬菜、茶及適量黑巧克力。 足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 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是體內很重要的抗氧化劑,在人體發炎過程中,扮演氧化壓力減低的角色。維生素C也是體內結締組織合成和修復過程必需的營養素。 飲食中,維生素C攝取量偏低與骨關節炎疾病發展有關。但一些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C可以減少骨關節炎的發生,但對於減緩骨關節炎疾病的進展或症狀減輕的成效則不明顯。因此是否大量攝取抗氧化劑(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和硒),以減輕骨關節炎症狀,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許多骨關節炎病人的鈣質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進而影響骨骼健康和對身體的承受力,因此平日要注意是否達到國人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鈣質和維生素D)。另外,維生素B6、維生素K、葉酸和鎂的攝取也不容忽視。 (作者為台大醫院營養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7/today-health2.htm 久坐也會猝死 當心肺栓塞要命 自由時報103.3.27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 桃園縣一名46歲的翁姓婦女,從事文書作業,無特殊病史,平常工作經常久坐34小時,日前氣喘吁吁急診就醫,經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診斷為急性肺栓塞,施打血栓溶解劑,並住進加護病房觀察肺部血塊溶解情形,一週後病情才好轉。 壢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德和指出,翁女原本因為栓塞造成右心房衰竭,經緊急治療搶救後,右心房才逐漸恢復正常,幸運地撿回一命,現在仍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以避免血塊產生,預後良好。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