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人氣

      5723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31009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0229 免疫異常血糖失衡 正常飲食也得糖尿病 自由時報2014-10-09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國衛院動物實驗發現,即使飲食正常仍可能罹患糖尿病,關鍵在於免疫反應異常,使得血糖無法維持恆定! 因目前醫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的成因所知有限,因此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率領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動物中心,培育去除「酵素蛋白激酶MAP4K4」的基因小鼠,形同讓免疫系統中的T淋巴細胞活化喪失踩煞車能力,再以正常飲食飼養,發現小鼠自發性產生第二型糖尿病,並出現關節炎、心臟病、腎臟病、白內障、傷口癒合不良情況。 研究發現,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失去調控的「MAP4K4」,將過度活化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刺激脂肪組織,進而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訊息傳遞,造成血糖上升,甚至引發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這項研究首度揭露正常飲食下,發炎性T淋巴細胞與脂肪細胞「狼狽為奸」,是第二型糖尿病致病機轉,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國衛院與台中榮總研究團隊將持續以取自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檢體分析,希望未來能發現新的治療方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9000714-260113 免疫調控失靈也是糖尿病致病關鍵 20141009 04:10中國時報 魏怡嘉�台北報導 正常人正常飲食仍會得到糖尿病!國衛院研究發現,原來糖尿病不僅與飲食有關,體內免疫失調也會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研究者表示,希望這個發現,未來能經由篩檢的方式,找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並做好免疫調控,避免走上糖尿病之路。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長居國人10大死因前5名,今年更上升成為第4名,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5%6%,以此估算國內約有120130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第二型病患即占了9成以上。由於糖尿病會造成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變等,成為健保資源的沉重負擔。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莊懷佳博士表示,免疫系統原本可清除或消滅體內產生的癌細胞、有害之外來物質以及病原體,但研究團隊研究卻發現,原本應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若失去調控它的酵素蛋白激酶MAP4K4,將過度活化且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進而刺激脂肪組織,因而抑制了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訊息傳遞,無法維持血糖恆定,導致血糖持續上升而產生糖尿病。 莊懷佳指出,研究團隊在實驗動物中心培育剔除T淋巴細胞酵素蛋白激酶MAP4K4的基因剔除小鼠,形同讓基因剔除小鼠的T淋巴細胞活化喪失踩剎車的能力,再以正常飲食飼養,結果發現此基因剔除小鼠自發性產生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全身性發炎的病癥。  這個研究也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的作用,為正常飲食下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一改過去研究著重巨噬細胞或高脂飲食參與致病機轉的觀念。 莊懷佳表示,國衛院下階段將與台中榮總合作,持續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檢體進行分析,以驗證酵素蛋白激酶MAP4K4表現量下降的T淋巴細胞,是否亦為人體第二型糖尿病致病關鍵,可望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醫療策略帶來新的契機。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248002 糖尿病新發現 基因缺陷免疫反應 【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2014/10/09台灣新生報 世界首次發現,糖尿病與免疫系統有關。國衛院研究員譚澤華帶領團隊找出,基因缺陷引起的異常免疫反應,降低血糖轉換脂肪儲存運作效率,導致胰臟必須額外分泌胰島素,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研究耗時長達4年,成果刊登於頂尖學術期刊8月份Nature Communication 5中。國衛院副研究員莊懷佳表示,以往生物實驗很難單獨去除特定酵素,然而這次實驗成功控制基因,讓細胞不能生產酵素蛋白激MAP4K4,沒想到發現免疫作用的T淋巴細胞活化度上升,並且大量分泌發炎性細胞激素IL-6,刺激脂肪細胞釋出瘦體素,IL6與瘦體素兩者結合作用又會提升17T淋巴細胞活性。T淋巴細胞可以消除不正常細胞,但平時應處於休息狀態,身體發生異常才會開始作用,但缺少酵素蛋白激MAP4K4作用,T淋巴細胞活性大幅度增加,降低血糖轉化為脂肪效率,胰臟須加強運作分泌胰島素,提高糖尿病風險。莊懷佳強調,研究老鼠不論對照組或去除酵素蛋白激MAP4K4實驗組,都給予相同飲食,排除食物影響因子,換句話說,正常飲食民眾,也可能因為酵素蛋白激MAP4K4失去作用,導致糖尿病風險上升;未來將與台中榮總合作,確認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結果,讓治療有新思考方向。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987744.shtml 體重正常卻罹糖尿病 找到原因了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10.09 03:33 am
不吃高油、高脂、高糖,三餐正常,也可能得糖尿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成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證實部分糖尿病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 該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莊懷佳表示,研究團隊進行免疫細胞T淋巴球實驗時,意外發現原本應扮演防禦角色的T淋巴細胞,若失去調控酵素蛋白激 「MAP4K4」,將過度活化並分泌大量發炎性細胞激素,刺激脂肪組織,抑制胰島素訊息傳遞,造成血糖持續上升而出現糖尿病,甚至導致全身性多重器官發炎。 莊懷佳說,該研究首度發現發炎性T淋巴細胞活化與脂肪細胞的相互調控作用,可能導致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說,過去認為肥胖、喜食高油脂食物的人才會得糖尿病,但其實飲食正常、體重在適當範圍的民眾,也可能因免疫系統失調,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說,國內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約百分之七至八,推估約有一百六十萬人。其中六至七成患者體重超標,但有三至四成患者體重正常。 洪乙仁說,對於體重正常卻患糖尿病的原因,一般認為和基因相關,但詳細機轉仍不清楚,期待研究成果能協助臨床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當患者得到糖尿病時,至少有八個以上的部位出現機轉異常,尤其是慢性發炎,如T淋巴細胞,容易造成血糖異常,影響胰島素分泌,進一步誘發糖尿病。 莊懷佳表示,現正進行人體採樣,若確認「MAP4K4」的表現量與糖尿病密切相關,未來可納入健檢項目,若指數出現變化,可作為糖尿病警訊。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1009/36134442/%E5%9D%87%E8%A1%A1%E9%A3%B2%E9%A3%9F%E7%B3%96%E5%B0%BF%E7%97%85%E4%B9%9F%E6%9C%83%E4%B8%8A%E8%BA%AB 均衡飲食 糖尿病也會上身 20141009  蘋果日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目前醫界已確定高油高糖的飲食,會增加成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有些人飲食均衡卻也發病,國衛院昨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發現這類患者應是免疫系統異常所致,免疫細胞抑制脂肪細胞中胰島素的傳遞,導致糖尿病上身。團隊成員、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莊懷佳說,糖尿病可分幼年型、成人型兩種,前者在兒童階段發病,後者則到成年才出問題,且後者佔所有糖尿病患九成以上,但醫界對成因並未完全掌握。 免疫細胞過度活化 莊懷佳說,研究團隊在動物試驗中,發現老鼠體內若缺乏酵素蛋白MAP4K4,免疫細胞中的T淋巴細胞將過度活化,進而抑制脂肪細胞中的胰島素,導致血糖失控、產生糖尿病;且這些老鼠即使正常飲食,沒有高油、高糖,照樣得糖尿病,因此推論某些人雖不胖,飲食也算均衡,仍罹患糖尿病,可能是體內MAP4K4缺乏造成,未來若經人體試驗證實,只要使用能維持MAP4K4穩定的藥,便能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說,成人型糖尿病相當複雜,此研究又提供了新的成因推論,如日後可製成藥物,將可帶給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多希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9000716-260113 生物科技-台灣幹細胞研究創新猷 20141009 04:10中國時報 林宜慧�台北報導 幹細胞體外增生技術再突破,台灣生技業者再生緣的「無血清培養基」技術,通過繁複過程與考驗,取得美國專利認證。有別傳統臍帶血培養及保存方法,7天就能讓造血幹細胞數量增加30倍,突破過去臍帶血幹細胞數量不足移植體重30公斤的限制。 幫寶寶儲存臍帶血,是許多爸媽送給寶貝的第一份禮物,然而,臍帶血幹細胞有先天上數量不足的困擾,透過再生緣由食品所黃效民博士及姚少凌博士歷經10年研發,幹細胞體外增生的「無血清培養基」新技術,克服困境並獲美國專利認證肯定。 再生緣董事長何美慶表示,為了幫助人們追求更健康的生活,再生緣研發腳步不停歇,跨足成人周邊血幹細胞領域,以免除所有可能風險的專業,建備儲存周邊血幹細胞機制,讓存戶透過安全專業的醫療服務團隊,儲備個人造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前趨細胞、免疫細胞及VSEL等數量及種類豐富的幹細胞群,拿回自己健康生命的主導權。 以往DNA需在低溫環境下保存,隨著技術更上層樓,再生緣推出DNA保存卡,是使用先進DNA儲存技術,將個人完整DNA存放在特殊紙卡上,經過精密科技方式處理,可在常溫下永久保存。DNA保存卡,可用在追蹤家族遺傳疾病、預測致病基因傾向、未來的基因治療機會及鑑定親子血緣身份等。 儲存臍帶血,就是希望萬一需要用的時候,可以用得上,何美慶指出,再生緣落實企業理念「真誠守護、再生幸福」,不論是寶寶的臍帶血或是成人周邊血,都是再生緣視為無價的健康之寶。再生緣將秉持這樣的精神,將健康與關懷落實宣導給大眾,完成企業使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9000717-260113 腎利人生-慢性腎友罹帶狀疱疹 機率高6 20141009 04:10中國時報 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機率是一般人的1.6倍,洗腎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更高。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免疫力本來就較差,尤其是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成人,平時應飲食正常、睡眠充足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有助增強免疫力。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帶狀疱疹其實與小時候發作的水痘是同一種病毒(VZV)感染,小時候出過水痘之後,病毒就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形成帶狀疱疹。 陳亮恭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之所以較一般人罹患帶狀疱疹風險高,推測可能是因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一般人低,導致VZV病毒易延著神經節跑至皮膚表徵,造成神經疼痛、皮膚出現水泡等症狀。而除了慢性腎臟病患者之外,糖尿病患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患也是高危險群,同樣也要注意小心。 陳亮恭表示,飲食、運動及規律的作息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皮蛇,國外亦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能有效的降低7成帶狀疱疹發病的風險;就算施打疫苗後仍不幸發病,還是能有效降低6成急性疼痛的發生,更可降低67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目前北榮備有100劑帶狀疱疹,提供低收入戶洗腎患者免費施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987159.shtml 皮蛇纏老人 慢性腎友及糖友都危險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專題報導】2014.10.09 03:33 am
80多歲的爺爺背部長出帶狀疱疹,痛得坐立難安,家人帶他到處求醫,半年後才獲得控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於秋冬季節,當年紀大或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發病,尤其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患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是比一般人高6成。 陳亮恭曾收治一名80多歲的老伯伯,這名老人家的帶狀疱疹從額頭長到右眼後方,對方形容像火燒、觸電般疼痛,除了食不下嚥,眼睛還看不清楚,感覺到痛不欲生。他說,長在眼部的帶狀疱疹若未能有效控制,恐會引發角膜炎造成失明,不得不慎。 陳亮恭表示,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水痘疱疹病毒感染,在小時候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竄至皮膚,形成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好發於軀幹及臀部,也可能在頭頸部、手臂等位置長出水泡,症狀從發癢感到刺痛。雖然水泡逐漸會結痂、脫落,但因過程中伴隨疼痛,有8.6%的病人在痊癒後仍合併帶狀疱疹神經痛。 北榮臟科主任楊五常指出,根據國內2004年至2006年的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每3名老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特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倍,長期洗腎的患者更是1.9倍之多;糖尿病患者因缺乏身體免疫力,也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之一。 陳亮恭說,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研究顯示帶狀疱疹與季節變化有關,但臨床觀察發現,秋、冬季節上門求診的帶狀疱疹患者,數量比春、夏明顯增加;過去還沒有疫苗可接種預防時,大多建議民眾多運動增強體力,生活飲食要正常,並適時抒發壓力;如今則有疫苗可供預防,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能有效降低7成帶狀疱疹發病的風險,就算施打疫苗後仍然發病,還能有效降低6成急性疼痛,以及降低67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生產帶狀皰疹疫苗的藥廠昨天捐贈100劑公益帶狀疱疹疫苗給北榮,提供低收入洗腎病友或榮民施打,若符合帶狀疱疹疫苗施打適應症者,可向北榮洽詢。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47990 慢性腎病 小心皮蛇威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14/10/09台灣新生報 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多注意帶狀皰疹威脅。台北榮總腎臟科主任楊五常表示,全台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將近百分之十二,推估約有兩百一十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美國腎臟病期刊一篇報告指出,台灣二○○四年至二○○六年間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機率是一般人的一點六倍;另一篇報告則分析台灣一九九九年至二○○三年健保資料,長期追蹤六年後,發現洗腎的患者罹患帶狀皰疹機率是一般人的一點九八倍。帶狀皰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VZV)感染,一個人小時候出過水痘後,病毒就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當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竄至皮膚,形成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好發於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慢性腎臟病等免疫力低下族群。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發病機率越高;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台灣人一生中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為百分之三十二點二,也就是約三人之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會產生帶狀皰疹,其實機率不算低。楊五常主任分析,帶狀皰疹發生風險與一個人免疫力高低有關。慢性腎臟病患者當中約有百分之五十為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另外,約有四成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糖尿病,年齡較大或有其他慢性病的族群免疫力往往較弱,因此潛藏在體內的帶狀皰疹病毒就容易趁勢作亂。陳亮恭主任指出,帶狀皰疹好發於軀幹及臀部,也有可能發生於頭頸部、手臂等位置,在水泡發生後,就要特別注意水泡照護,水泡會由清澈狀態轉膿瘍,之後才會結痂脫落,在這個過程中,都將伴隨著疼痛。有百分之八點六的病人帶狀皰疹痊癒後發生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症狀,很多病人形容這種痛是往身體內鑽,也有人說像火燒、電擊般疼痛,也有人一痛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使得患者生活品質、精神上都受到折磨。若能積極預防帶狀皰疹,就能減少相關併發症風險。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47991 睡飽、飲食正常 防帶狀皰疹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14/10/09台灣新生報 慢性腎臟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風險較高,加上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團隊與腎臟科長期幫助弱勢長者及罹患腎臟病的病人,減少疾病侵襲,並且免除帶狀皰疹威脅,因此,美商默沙東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昨(八)日捐贈帶狀皰疹疫苗給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團隊與腎臟科團隊,並邀請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發耀、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腎臟科主任楊五常出席。默沙東藥廠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思雅博士表示,只要是低收入戶的洗腎患者、低收入戶榮民,且符合帶狀皰疹疫苗施打適應症者,都可以登記免費施打,共計一百名。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國外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能有效的降低七成帶狀皰疹發病風險,就算施打疫苗後仍不幸發病,還是能夠有效降低六成急性疼痛的發生,更可以降低六成七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雖然接種疫苗者有百分之四十八機率會出現紅斑、疼痛、腫脹、發癢、溫熱和血腫等注射部位反應,還是建議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積極預防帶狀皰疹。想要預防帶狀皰疹,也要多注意生活、飲食習慣。飲食正常、睡眠充足、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可增強免疫力,減少帶狀皰疹風險。另外,有帶狀皰疹家族史的人因為發病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E8%85%B3%E9%BA%BB%EF%BC%9F%E8%B5%B0%E4%B8%8D%E5%8B%95%EF%BC%9F%E7%99%AE%E5%90%9B%E5%AD%90%20%E5%B0%8F%E5%BF%83%E5%8B%95%E8%84%88%E5%87%BA%E5%95%8F%E9%A1%8C-8987394.shtml 腳麻?走不動?癮君子 小心動脈出問題
 
【聯合報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2014.10.09 03:33 am
您有腳麻、腳痛及跛行等症狀嗎?醫師表示,若為年紀大於50歲,又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的癮君子,小心罹患了周邊動脈疾病,由於動脈血管硬化狹窄,造成四肢末端缺氧,病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蔡姓男子(80歲)菸齡60年,每天抽1包菸已成了習慣。多年前他曾接受心臟支架置放手術,日前因左大腿及小腿痠麻,每走數十公尺就需休息,連爬樓梯都有困難,才至醫院求診。 醫師檢查後,發現他左側股動脈、髂動脈狹窄,趕緊動血管整型手術,改善他的病症。 基隆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秉昌表示,周邊動脈疾病易發生於骨盆與下肢的動脈,初期症狀不明顯,最主要是「間歇性跛行」,病人常表示走一段路就會腳麻、小腿肚疼痛或臀部大腿痠痛必須休息,與坐骨神經壓迫的症狀相同,不易區別。 他說,抽菸是發生周邊動脈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若年紀大於50歲的民眾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或相關家族史,也是高危險群。 劉秉昌說,周邊動脈疾病急性發作時,病患會肢體冰冷、疼痛或無法行走。嚴重會導致肢體潰瘍或壞死,甚至截肢。民眾平時應注意三高上身,避免肥胖、戒菸、規律運動,才能確保動脈血管不阻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E5%96%AE%E5%AD%94%E9%81%94%E6%96%87%E8%A5%BF%20%E5%88%87%E9%99%A4%E8%86%BD%E5%9B%8A%E5%85%8D%E7%95%99%E7%96%A4-8987503.shtml 單孔達文西 切除膽囊免留疤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10.09 03:33 am
高醫今年8月底進行國內首例「單孔」達文西膽囊切除術,器械直接從肚臍孔進入,不在肚皮上留疤痕,出血量不到5C.C.35歲楊小姐34年來經常吃完大餐就肚脹、胃痛,就醫檢查發現體內有多顆膽囊結石,外型亮麗的她愛穿兩截式泳衣,決定嘗試單孔達文西手術,保有光滑肚皮。 高醫副院長、肝膽胰外科教授李金德表示,高醫去年5月引進達文西系統後,至今各科已累積266例手術經驗,其中肝膽胰外科手術就多達83例,占了3成左右;今年8月院方再度引進單孔達文西系統,進行全國首例膽囊切除術,婦產科和泌尿科也將陸續採用,減少手術副作用,並縮短病人恢復期。 李金德說,達文西系統最大特色就是可放大3D影像,器械進入人體後仍可像手腕一樣靈活轉動,下刀更加精確,切除膽囊時不會傷及膽管;且有別於傳統腹腔鏡的手術時間超過1小時,並得在肚皮上開4孔,單孔達文西系統則由肚臍進入,須用耗材較少,肚皮也不留疤,年輕女性接受度高,雖要價12萬元,至今已有9名患者接受此種手術。 小姐表示,她這幾年每次吃完大餐後就肚脹、胃痛,近一年連服用胃藥緩解也無效,甚至痛到失眠,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膽囊內有多顆結石。接受單孔達文西手術後,她休息三、四天就出院,吃完東西也不再胃痛,且肚皮上完全看不出傷口,長相甜美的她仍可穿上最愛的兩截式泳衣,露出小蠻腰。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0220 〈南部〉單孔達文西切除膽囊 只要19分鐘 2014-10-09自由時報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高醫昨發表全台首例單孔達文西膽囊切除術,僅費時十九分鐘,就替患者解決困擾多年的膽囊結石問題,手術過程出血量不到五CC,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但須自費十二萬元,首例患者楊小姐認為值得。 小姐今年卅五歲,近三年來數度在享受大餐後出現肚子發脹、甚至胃痛情況,動輒痛到晚上睡不著,必須服用胃藥緩解,後來症狀加劇,吃胃藥也沒用,求助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多顆膽囊結石。 高醫副院長、肝膽胰外科主治醫師李金德說明,單孔達文西可說是達文西手術設備的進階版,差別在於影像更清晰、立體,操作更加靈活。 高醫去年五月進用達文西後,陸續完成二六六例手術,其中肝膽胰外科佔八十三例、比例三成一,單孔達文西於今年八月引進,也陸續完成多起手術。 李金德表示,單孔達文西手術由肚臍進入,只有單一傷口、傷口也小,手術過程出血量極低,術後疼痛情況也降低,尤其復元後傷口隱藏在肚臍內,幾乎看不見,提供患者多一項選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E5%A4%A9%E7%84%B6%E8%87%AA%E9%AB%94%E8%BB%9F%E9%AA%A8%20%E9%BC%BB%E6%95%B4%E5%BD%A2%E4%BD%B5%E7%99%BC%E7%97%87%E4%BD%8E-8987146.shtml 天然自體軟骨 鼻整形併發症低
【聯合報邢志宇�台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2014.10.09 03:33 am
「醫師,我希望鼻子可以像金泰熙一樣,既高挺又秀氣!」「醫師,我想要有和張景嵐一樣秀美的鼻尖!」近年來吹起哈韓風,眾人為韓國偶像劇、衣飾、美容保養品、甚至整形,在台灣各地的醫學美容診所,台灣許多小資族利用午休假時間「進廠保養」,也是犒賞自己的好方法。 鼻整形,在所有的整形手術中,算是相當特別、難度相當大的一部分;一般分為「異體植入物」鼻整形,及「自體軟骨」鼻整形。異體植入物,包括常見的矽膠、Goretex以及微整形常用的玻尿酸、微晶瓷等注射式填充物;它們的好處是十分鐘見效,效果快、手術時間短。 然而「速成」的缺點,就是數年過後,一些併發症的機率較高,有可能需要接受第二次的修正性手術。 至於自體軟骨鼻整形,無論取自鼻中膈軟骨、耳軟骨或是肋軟骨,雖然手術時間相對較久,然而卻來自自體軟骨,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低,畢竟「天然ㄟ尚好」! 目前,耳鼻喉科以及整形外科醫師紛紛投入鼻整形這個領域;耳鼻喉科醫師不但能夠調整鼻子外觀的形狀,使之既挺拔、又秀美;由於對於鼻子內部構造的了解,更能在同次手術中,進行鼻中膈彎曲矯正術,或修正下鼻甲肥大,而且彎曲的鼻中膈軟骨在切除後,更可以取之做為鼻整形的「原料」,進行隆鼻之用。 若能藉此將原本鼻塞、呼吸不暢通的情形,做一個完整的處理,就能達到「一次手術,兩種全新感受」的完美體驗。 如果想接受鼻部整形,又長期受到鼻塞、呼吸不順所苦的民眾,不妨接受完整的術前評估,然後接受專業醫師的手術,達到追求美麗和健康的願望。       http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