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天腸病毒來報到

夏天到了,又是腸病毒肆虐的季節。今年台灣香港都有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個案。台灣的個案不幸不治,香港的個案則病情已穩定。新生兒感染的途徑有可能是生產過程、也有可能是探視的親人或照護者傳染,故勤洗手避免飛沫口水接觸為基本的避免感染腸病毒的原則。
腸病毒全世界都有,一般在夏季、初秋流行。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感染病毒之後二至十天以後出現症狀,大多數人的症狀不重。常見的有手口足症和疹性咽峽炎。
手口足症標準的症狀是口腔的後部、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爛,在膝蓋與臀部也時常看得到相同的水泡,所以常稱為「手足口症」。
如果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水泡,其它地方沒有,則稱為「咽峽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喉嚨很疼,不敢吃東西,口水多,同時也可能有高燒,平均七天會痊癒。

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腸病毒,但症狀通常輕微,或者有喉嚨痛,腹痛腹瀉等症狀,「手、口、足」的症狀不一定像小朋友那麼明顯,但仍然有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故照護者仍要遵守勤洗手避免口沫口水接觸的原則,保護自己也保護孩子。最近就有夫婦照護腸病毒孩子結果自己被傳染,腹痛腹瀉的情形 。

至於得到腸病毒大多給予支持性療法即可,不用太緊張,甚麼時候需要特別注意送醫呢?
感染腸病毒,若出現重症病徵,如「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症狀,必須馬上就醫。學齡前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感染的機會。發病五天內的幼兒患者尤其要小心照料,因為這段期間最容易有嚴重併發症發生。

要防治腸病毒,最好的方式還是常洗手。「搓洗」是關鍵動作,只要搓足二十秒,手心、手背、手指、指間都搓洗到,即使光是用清水沖洗,也能將腸病毒搓死。並不建議使用乾洗手,因為酒精濃度要高於七五%以上才有可能殺死腸病毒,但酒精濃度太高容易傷害孩子的皮膚。

有許多家長仍會詢問腸病毒的疫苗甚麼時候打,其實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疫苗可預防,故勤洗手保持清潔室內通風仍是最保險的方式。
在腸病毒盛行的季節,家長應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但待在家不見得就安全,因為感染腸病毒的大人,可能沒有症狀,卻經由觸摸將病毒傳染給孩子。因此除了常洗手,儘量避免讓孩子用手去揉眼、鼻、口,平日還需做好居家清潔。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小兒科 陳富玫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