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5722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31101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1000330-260114 大腸癌元凶 中研院找到了 20141101 04:09中國時報 湯雅雯�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連6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研究團隊,日前成功解開好發於大腸癌、直腸癌的蛋白酵素「PTPN3-p38」的分子結構關係,未來可望用於大腸癌的治療參考和標靶藥物開發,減緩大腸癌的惡化速度。 過去認為p38扮關鍵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孟子青說,大腸癌惡化的過程中,最具殺傷力的致癌基因之一,即為「核苷酸轉化酶」(Ras),過去只知道p38γ扮演關鍵角色,一旦Ras突變導致p38γ去活化,癌細胞將失控惡化;反之,若能阻止p38γ去活化的發生,將有效緩減癌症惡化速度。 拍到PTPN3犯罪證據 不過5年前有學者提出一項假設,Ras突變之後,會先影響蛋白PTPN3,然後才導致p38γ去活化,之後惡化成大腸癌,但兩者關係一直無法證實,直到中研院研究團隊首次利用3種結構生物學的分析技術,「拍」到分子結構犯罪證據,證實PTPN3才是主謀。 孟子青形容,大腸直腸癌就像一個犯罪現場,在Ras突變的癌細胞中,p38γ就像獵物,而PTPN3就像妖魔會去「咬」p38γ,導致p38γ去活化,所以過去認為嫌犯是p38γ,實際上主謀是PTPN3p38γ只是共犯。 有助設計新標靶藥物 論文第一作者陳愷恩指出,他運用傳統結構生物學的分析利器X光結晶繞射法」,結合新技術「小角度X光散射線法」和「化學交聯結合質譜鑑定」技術,才能在動態的蛋白質活動中,瞬間拍到p38γ被抑制的「犯罪證據」。 此項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封面文章。王惠鈞表示,將與北醫進一步合作,分析大腸癌病患檢體,盼設計出更有效的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1000333-260114 7旬翁攝護腺癌復發海福刀救命 20141101 04:09中國時報 林欣儀�台中報導 台中市174歲林姓男子,罹患攝護腺癌逾10年,歷經放射線、荷爾蒙等治療,病情未見好轉;因他不適合進行達文西手術,衛福部台中醫院泌尿科決定採「海福刀」微創標靶治療,林男恢復良好,只需持續門診追蹤。 台中醫院泌尿科醫師朱朗軒表示,林男10年前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當初就採行積極放射治療,佐以荷爾蒙治療,原本病情穩定,但今年發現他PSA指數飆高,正常值4,他的指數達22,切片檢查確定是攝護腺癌復發,須再治療。 朱朗軒說,林男因已做過放射治療,經評估後認為效果不好,原想為他施行達文西手術,但因林男年齡大,擔心術後風險,評估不適合,當時林男心情沮喪,自認只能等死,經研商決定採海福刀治療。 朱朗軒強調,海福刀微創標靶治療是用高聚焦超音波殺死癌細胞,術後只會出現輕微不舒服感,且能保留性功能、避免尿失禁,只需住院12天,與傳統攝護腺根除手術相較可減少感染及術後恢復。朱朗軒說,海福刀療法適合早期攝護腺癌、做過手術又復發的患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62 胃癌術後照護APP 出院免煩惱 自由時報2014-11-01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因應外科醫師人手不足、病房一床難求,台大醫院針對腸胃病患設計「胃癌術後照護APP」,結合遠距醫療平台監測出院患者的體重、傷口癒合情況與引流管變化,並同步提供衛教,讓病人即使提早出院,也不用擔心照護問題,未來將逐步擴展於其他醫療應用! 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吳經閔表示,台大醫院每年胃癌開刀病患約200多位,術後容易發生體重減輕、引流管變化,影響後續治療,因此許多患者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支出,但針對20位病患追蹤半年發現,出院經由APP每天上傳個人體重與引流管記錄、傷口照片,醫師親自審視、回覆,加上提供併發症知識,與醫護聯繫的衛教資訊,患者狀況較傳統打電話追蹤為佳。 吳經閔強調,目前APP僅支援iOS版本,考量開發需要費用與時間,Android系統可能要再等一下,萬一病患無相容載具,院方會出借,協助術後照護,不必太擔心。 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主任何奕倫指出,目前已順利開發電腦自動判讀傷口程式,撰寫過程須每天收集傷口照片,將感染與正常傷口圖庫進行比較,再利用數學演算、影像分析技術自動判定,未來可望做為醫療人員後續照護依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E6%AF%8F%E5%A4%A9%E5%82%B3%E5%82%B7%E5%8F%A3%E7%85%A7%E7%89%87%20%E9%86%AB%E5%B8%AB%E3%80%8C%E9%9A%94%E7%A9%BA%E3%80%8D%E8%A8%BA%E7%99%82-9035372.shtml 每天傳傷口照片 醫師「隔空」診療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0.31 02:56 pm
台大推〝胃癌術後照護app 打卡、上傳照片,也能救命,台大醫院外科部研發「胃癌術後照護app」,結合遠距照護中心,患者出院返家後,只要每天上傳傷口照片及體重資料,醫師就可「隔空」診療復原狀況,讓患者能安心居家療養。 另外,台大還開發出電腦自動判讀傷口感染程式,連續收集病患每天傷口照片,利用數學演算、校正背景特徵及光線分析等技術,與傷口圖庫進行比對,就能判別傷口感染或癒合情況。 台大醫院上午發表「第四代單孔」微創手術專利器械,並展示「遠距胃腸外科照護」成果。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經閔指出,體重、引流管是影響胃癌病人術後恢復的兩大因素,病患術後常因營養不佳體重下降,如果三至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甚至持續變輕,身體就難以承受化療、電療副作用,會延誤治療時機。 傷口照護上,部分胃癌病人術後傷口看似逐漸癒合,但出院時仍須裝引流管,一旦引流管顏色出現變化,就代表內部傷口、組織恐有異狀,必須儘速回診。 醫師隔空診療 掌握患者狀況 為了確實掌握患者體重及傷口恢復狀況,台大醫療團隊設計「胃癌術後照護app」,病患出院後,每天固定時間上傳體重及傷口照片至遠距照護中心,由醫師親自審視資料,並向病人回覆。 該項計畫共收案15人,為期半年,患者年齡平均6070歲,半年後發現,參與研究的病患體重減輕幅度小,非預期再次住院及急診次數也明顯小於對照組。 台大副院長林明燦指出,外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台大研發出各項尖端醫療技術,除了提供給患者更高品質的照護,還希望吸引更多年輕醫師興趣,投入外科領域。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63 老來當志工 健康又快樂 自由時報2014-11-01 文�柯俊銘 日前發表在國外期刊《心理學公報》線上版的報告指出,當志工不僅能讓人快樂,且對身心健康裨益良多,值得上了年紀的朋友們參考。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妮可.安德森(Nicole Anderson)博士主持,他和美國的學者合作,針對近45年來曾刊登在國際學術雜誌,且以探討50歲以上民眾擔任志工對健康促進有何幫助的文獻進行整理。 在搜尋相關資料庫後,共有73篇論文符合要求。透過整合分析,結果顯示,固定當志工對年長者而言確實是有用的自我保健方式,已獲共識的發現如下: 相對於未當志工者,當志工的人較少有憂鬱症狀與肢體功能障礙(例如出現髖關節骨折),生理狀況傾向良好,更重要的是似乎比較長壽。 想要從當志工獲得健康上的好處,需要持續且適量才行。若只是偶爾去或過於投入都不恰當,最理想的時間安排是每年約100小時或每週2-3小時。 當志工對於健康的維護或改善有正面影響,從中獲益最多者是本身帶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擔任志工的過程中,當事人普遍會覺得被重視與需要,而間接也會強化內心的幸福感受,對生活的滿意度提高。 另外,部分專家認為,做志工可減緩腦力退化,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不過,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檢驗關聯性。 該報告的作者表示,年長者擔任志工除可增加身體的活動量,也能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往來,正所謂「用進廢退」,此舉無形中對個人健康產生保護的作用。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大力提倡「活躍老化」的概念,強調年長者應積極參與社會,保持活力,以免提早「失能」。 想要老來享「壽」健康人生,不妨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58 惱人乾癬 光照治療助改善 自由時報2014-11-01 圖.文�鄒嘉倫 相信許多人都有感覺,入秋之後,天氣漸漸涼爽,日照時間短且溫和。診間不時有乾癬病人擔憂地詢問:「聽說光照對於乾癬皮膚有好處,但秋冬日照機會少,乾癬是否又會漸漸變嚴重?該怎麼辦?」 其實在一些夏季日照充足的國家(如北歐),乾癬患者似乎病灶較輕微。而在過去醫療設備不先進的時代,因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乾癬有抑制的作用。每天照一點陽光(不超過15分鐘)的確有機會改善乾癬症狀,但目前乾癬的治療多元且進步,醫師已經不會推薦病人直接接受日照。 因為陽光的多種波長光線中,只有特定的波段對乾癬有治療效果,其他波段則會讓皮膚發紅或發痛。所以只照射陽光,不只需要很久的時間才會有些許的進步,還有許多其他風險,包括:曬傷而導致病情惡化,或者是出現新的病灶、皮膚老化,甚至皮膚癌。 對於中重度乾癬的患者,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是很有效的治療利器。這些特製的燈管只會放出對乾癬有療效的紫外光,可穿透皮膚至淺層真皮層、抑制發炎細胞與細胞激素的增生,又降低了曬傷的風險。 當皮膚科醫師提出一套「照光治療」時,是針對個人情況精確的計算,並調整照光劑量,能確保比起一般日曬有更好且安全的治療效果。 總結來說,乾癬患者仍需按時到醫院接受照光治療,但平常可適度地到戶外曬曬太陽,先從一天5分鐘開始,再慢慢增加時間,每次以不超過15分鐘為原則,並且記得在沒有乾癬病灶的皮膚塗抹防曬產品,以及事後做好保濕工作,尤其因為日照完身體熱烘烘的,更需要加強保濕。 另外,為避免曬傷,應避免選擇早上10時至下午2時陽光較強的時段。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才是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作者為新北市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59 孩童流鼻血 止血別後仰 自由時報2014-11-01 圖.文�張智銘 半夜2點的急診室,媽媽急忙帶著小朋友來求診,小妹妹的鼻子前擋著一團衛生紙,但鼻血還是像水龍頭沒關緊似地,滴滴答答流不停。 「我半夜去看妹妹有沒有踢被,剛好摸到被子有點濕濕的。」媽媽回答時,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地表示:「我打開燈一看,居然是流血了。」 「那你怎麼止血呢?」我問媽媽,她回答說:「我叫妹妹頭抬高,幫她捏住鼻子,就趕快帶她過來了。」 我看了看媽媽捏鼻子的方法,搖搖頭說:「媽媽,你捏得不對,頭也不能抬高,我來教您正確止鼻血方法。」 90%以上的小兒流鼻血,可在家輕易處理。了解流鼻血的原因,未來遇到了,才能淡定處理,不會手忙腳亂。 鼻腔裡的血液循環豐富,最容易流血的地方叫克氏血管叢,許多小血管交會於此處鼻中膈,位置約在鼻孔往內1-2公分,是小朋友挖鼻子可以碰到的地方。 這個位置容易受傷,常見是鼻過敏沒有控制好,於是小朋友揉鼻子、擤鼻涕、打噴嚏,造成脆弱的鼻黏膜破損。 當然病因不全是鼻過敏,感冒擤鼻涕、跑跳時鼻子撞到、鼻異物、鼻乾燥都有可能,更少見如血管異常、腫瘤、感染、凝血功能異常等等。 小朋友的鼻黏膜脆弱,超過60%都曾經流過鼻血;好消息是,隨著年齡增長,鼻黏膜發育增厚,流鼻血會改善。 止鼻血4步驟 低頭:流鼻血時應低頭,避免血液倒灌到喉嚨,增加嗆到的風險。 冰敷:把冰袋擺在鼻樑上、兩眼之間,可使鼻腔內血管收縮,降低出血;有些家長冰敷額頭,那樣離鼻血管太遠,效果不好。 壓迫:捏住鼻孔兩側軟軟的鼻翼,把鼻中膈夾住,大都可壓住血管叢的出血點。有些人會去捏鼻樑的硬骨,這樣壓迫不到黏膜傷口。 等待:等10分鐘讓血塊封住傷口,期間不要一直鬆開偷看血止住沒,會影響血塊形成。 4個步驟,可對付90%以上的流鼻血,沒止住,才需要就醫緊急處理。 (作者為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60 產後憂鬱勿輕忽 嚴重恐自殺 2014-11-01自由時報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調查婦女產後憂鬱情形,共計回收4000多份問卷,結果20.8%產婦需要專業醫療協助、18.9%身心狀況需要留意,整體不錯則有60.3%,相較於上一回(2012年的調查有8成很鬱卒)有明顯改善,但是仍有個案自殺,呼籲家人不可大意。 馬偕醫院婦產科護理督導古雪貞表示,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有一名臨時來醫院生產的婦女,懷孕期間已有憂鬱徵兆,曾自殺兩次未遂,結果在產後要出院的前一天,請老公去買午餐,自己則從某座橋跳下,結束生命。 古雪貞感嘆,當時若可以早點察覺,或許能及時阻止這場天人永隔的悲劇。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指出,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是一時無法從被照顧者轉換角色成為照顧者,帶小孩不順利、欠缺睡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不少患者回診時,甚至會講到哭,認為「過得很辛苦」! 同一份調查也針對約200位產後在坐月子中心照護的產婦,了解其身心狀況,結果86.7%情況不錯,僅2.6%需要專業協助。 黃閔照直言,有人幫忙看顧小孩,產後憂鬱自然減緩,不過全台約170家產後護理機構、每年服務2-3萬人來看,仍有高達8成產婦因經濟或其他因素選擇在家坐月子,而這群人可能相對欠缺社會和醫療支持系統,憂鬱發生率偏高,是較需要關注的對象。 馬偕醫院婦產部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強調,若產婦出院返家出現長期睡不好、精神緊繃或焦慮,甚至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一整天躲在房裡,連原本會做的洗碗、洗衣服等家事均擱置,可能就是產後憂鬱前兆,家人要適時幫忙照顧小孩等,緩解產婦情緒,以免發生憾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5368.shtml 20.8%產婦 有產後憂鬱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10.31 02:56 pm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進行全國孕產婦產後憂鬱狀況調查,發現約兩成(20.8%)孕產婦有產後憂鬱症狀,需要專業醫療協助,18.9%身心狀況需要留意,身心狀況不錯的有60.3%,比2012年的調查,憂鬱情況大幅減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表示,產婦生產後出院時,就可經過量表問卷評估是否有憂鬱傾向,由社工和醫師盡早介入,避免憾事發生,這項機制可推廣到所有醫療院所,讓醫師可做更多預防。 黃閔照表示,產後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本身就有精神疾患、小寶寶有狀況、難產、帶小孩不順利、家人不支持、缺乏休息、身材變化等,都會造成產婦壓力。 這次調查另外統計約200位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發現坐月子中心產婦,86.7%身心狀況不錯,僅2.6% 產婦需要專業協助,產後憂鬱較少。 黃閔照表示,坐月子中心有專人照護,小嬰兒也有他人照顧,減輕產婦心理壓力,心情相對輕鬆,但並非每位產婦都有能力到月子中心休養,建議家人要多給產婦支持、協助,並讓新手媽媽每天有獨處的時間,不要整天和小寶寶綁在一起;若覺得精神體力難以負荷,應尋求醫療協助。 亞東醫院婦產科醫師彭福祥表示,臨床上有產後憂鬱症的產婦不少,但大多僅是心情沮喪,還不到「病」的階段,建議在家休養的產後媽媽,不要獨力應付所有事情,要學習放鬆和請旁人分擔,適度減輕壓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36430.shtml 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牢記「FAST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專題報導】2014.11.01 03:22 am
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平均每天約31人因中風而死亡。中風患者,逾三分之二都因延誤就醫而預後不佳。醫師提醒,透過「臉歪、手軟、大舌頭、記時間、打電話」的FAST口訣,一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就醫評估,降低因中風而失能的機率。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許多民眾認為,中風就等於被貼上失能標籤,不少長者害怕拖累子女,儘管身體已有症狀,卻找藉口或延遲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國內中風後有後遺症者達七成五,無法完全恢復者約六成,早期就醫評估,至關重要。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說,民眾普遍對中風的警覺不足,不舒服、血壓高都不以為意,胡亂吃降血壓藥,以為休息一下就沒事了,忽略中風潛在症狀。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