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不明腹痛 當心憩室在作怪

49歲男性,有糖尿病及腸躁症,一年前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憩室,最近因左下腹痛持續1週而就醫,門診檢查有發燒、左下腹局部腹膜炎症狀,白血球升高,腹部超音波發現憩室發炎所造成的膿疱,抗生素治療後痊癒。

65歲女性,盲腸曾開過刀,三年前曾發生過憩室炎,近期因右下腹痛持續3天沒改善而就醫,檢查發現,有局部腹膜炎症狀,超音波發現有1.5公分憩室發炎,治療後痊癒。

書田診所肝膽胃腸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憩室是指大腸的黏膜由腸壁較薄弱的地方穿過肌肉層而向外膨出,形成大腸壁的囊狀突起,大小從幾公厘至幾公分都有。

邱展賢表示,憩室的形成與腸道中的壓力長期過大有關,長期缺乏纖維的飲食、排便困難…等也會增加發生的機率。發生率也與年齡有關,40歲時約占5%,60歲占30%,到80歲時約占65%。大部份的人都沒有症狀,而大腸憩室的併發症,主要為憩室炎和憩室出血。

憩室炎致病機轉為何?邱展賢說,當憩室內腔壓力增大,或者因其中含有濃縮的糞塊對憩室壁侵蝕導致結腸壁穿孔,造成局部的發炎,再被結腸旁脂肪和周圍腸繫膜覆蓋,行成局部膿瘍,若膿瘍破裂則會形成廣泛性腹膜炎。在西方國家大約90%的憩室炎發生於左側結腸;東方國家,右側大腸憩室炎的比例,比西方國家高。

憩室炎常見症狀有腹痛、壓痛、便秘、腹瀉、腹脹、發燒、以及白血球過多。其中以腹痛為最常見之症狀,疼痛位置通常直接和大腸發炎位置相關。有時也會在腹部摸到壓痛的腫塊。

診斷方面,邱展賢提到,憩室可經由大腸X光攝影檢查或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透過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抽血、超音波、X光檢查、電腦斷層…等來確認憩室是否發炎。

如何治療?邱展賢解釋,症狀輕微時用抗生素治療,教導病人攝取清澈流質的食物。臨床症狀較明顯,或門診治療後症狀一再發作時,則可能需住院作進一步評估及治療。局部膿瘍可做膿瘍引流治療,倘形成廣泛性腹膜炎或廔管等併發症則要考慮手術治療。

邱展賢提醒,第一次憩室炎發作的整體死亡率大約5%,因合併症需手術的病患,其死亡率則高達20%。有1/3的病人,可能在3-5 年之內會發作第二次。第二次發作的併發症及癒後會更嚴重,且死亡率也倍增。

最後,邱展賢呼籲,平時應注意日常飲食,多食用高纖、自然的食物,避免過度精緻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憩室的機率。罹患憩室者,適度的運動,讓排便順暢,可減低憩室發炎的機會,倘有不明的下腹疼痛,且持續一段時間沒改善,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引發腹膜炎,甚至敗血症。
本文作者: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 邱展賢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