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治療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二十至三十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 骨頭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30歲以前達到最高峰,之後即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即為「骨質疏鬆症」。

◎常見的骨質疏鬆症型?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70歲以上的老人。

◎骨質疏鬆症的影響是什麼?
骨頭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骨質疏鬆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它會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常見的「老倒縮」即是指這種現象。

◎哪些人容易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因素」及「可控制因素」兩類。

A不可控制因素:

●女性
●年齡超過七十歲
●已達更年期或停經
●家庭成員有人患骨質疏鬆症
●身材和體格特別矮小

B可控制因素:

●鈣質攝取不足
●吸菸
●飲酒過量
●缺乏運動
●喝大量咖啡

骨質疏鬆症怎麼診斷?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可以依據臨床病史證實為低創傷性骨折(low traumatic fracture),或依據骨密度T值(T-score)小於或等於-2.5來判定。 骨密度(BMD)之測定,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或兩側髖骨,兩者都做更好,若兩處都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參考2010年的ISCD的亞太共識)。 

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器(QUS)或其他部位之雙光子或單光子吸光檢查(周邊骨密度測定儀),在目前只宜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異常,則應以上述DXA施行髖骨或腰椎檢查來確認。 當骨密度與20-29歲年輕同性比較所計算出的T值大於或等於-1.0時為正常骨量(normal);當T值介於-1.0及-2.5之間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亦稱之為低骨量(low bone mass)或低骨密(low bone density);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當合併骨折時可稱之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severe osteopo-rosis),此項診斷標準也可適用於老年男性。 此外,當有低創傷性骨折(low traumatic fracture)或有任何一節脊椎椎體高度變形超過20%時,即使骨密度T值大於-2.5也得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

方法一、增加鈣質攝取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有效方法包刮增加鈣質攝取。每日鈣質攝取量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攝取量,根據91年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4~6歲為600毫克;7~9歲800毫克;10~12歲1000毫克;13~18歲則增加為1200毫克;19歲以上則為1000毫克。

方法二、適當的運動,運動方面,適度的戶外運動是必要的,因陽光能使身體產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加強腸胃對鈣的吸收,持續而且適量運動可以防止骨質疏鬆、幫助睡眠、維持活力,選擇適合自己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外丹功....等),避免需要碰撞或快速移位的運動,以免摔倒。最好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有些負重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提重等)能增加骨質,但患有關節炎者,應避免負重運動。

方法三、預防跌倒經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的人,必須要預防跌倒,以免發生骨折。預防跌倒的方法可分兩方面:(一)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二)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肌力及關節柔軟性並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而減少跌倒的機會。

骨質疏鬆患者萬一發生了骨折怎麼辦?

新式手術療法對以下就幾種常見的骨折,有明顯療效。

(一)肱骨頸骨折或遠端橈骨位移或粉碎骨折,可以互瑣式專用骨板搭配灌注式人工替代骨手術方式處理,達到穩定固定儘早癒合。

(二)脊椎壓迫性骨折急性或亞急性期,可施以微創式球囊型脊椎灌注手術,達到快速穩定骨折以緩解疼痛療法,併穿背架保護日常活動。

(三)大腿骨近端(股骨轉子間附近)不穩定性骨折,可採用新式股骨近端髓內釘(如PFNA II)固定,搭配灌注式人工替代骨手術,達到穩定固定並儘早癒合。

以上手術都需要手術後避免患肢六至八週內荷重或使力。
本文作者:仁愛醫院骨科 殷南薰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