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房顫動病患,如何控制心率和預防中風?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為百分之一,亦即全台灣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所謂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一旦發生時,因為心房沒有有效的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會處於流動不佳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血液很容易凝結成血栓,一旦這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會阻塞住腦部的血管而造成腦中風。此外,心房顫動也常合併心跳過速,若不加以妥善控制,長期下來,會大幅增加心臟衰竭的危險。因此,心跳速度的控制和中風的預防,是照顧心房顫動病患時,很重要的課題。

臺北榮總陳適安教授所領導的心律不整團隊,長期專注於心房顫動之相關研究。該團隊於102年以心房顫動電燒術為主題,榮獲有台灣醫療奧斯卡獎之稱的國家生策會SNQ金獎。近兩年團隊成員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將近3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的資料,研究不同心率控制藥物對於病患預後的影響。在中風風險方面,也針對各種危險因子和各個年齡層的中風危險性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成果在今年接連刊登在心臟學界重量級的期刊J Am Coll Cardiol (2篇;影響係數16.5)和 Circulation(影響係數14.4)。難得的是,三篇研究均獲撰寫編輯評論,代表研究的發現受到全球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際醫學媒體Medscape,更在今年以專題報導這些重要的發現。

研究團隊成員趙子凡醫師和江晨恩教授表示,雖然歐美的治療指引均建議要使用藥物來控制病患的心跳速率,然而並沒有文獻明確指出心率控制可以改善病患的預後。臺北榮總的研究結果證實,接受乙型阻斷劑來控制心跳速度的病患,相較於沒有使用任何心率控制藥物的組別,死亡的風險約下降24%。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毛地黃來控制心率的患者,不但沒有好處,死亡的風險反而增加了12%。

在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方面,北榮團隊發現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似乎比西方人來得高。台灣心房顫動病患,只要帶有一個中風的危險因子,每年腦中風的風險為2.55%-2.75%,是西方人的2倍以上。其中,更以年紀超過65歲及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最高。這類的病患,應考慮長期接受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預防中風的發生。團隊成員更進一步探究台灣人中風風險較高的原因,發現台灣心房顫動病患,在年紀超過50歲後,每年中風的風險就開始顯著的增加,而西方人則是要到年紀超過65歲後,中風的風險才會明顯地上升。雖然詳細的原因仍不清楚,但這個新的發現,提醒我們在照護相對年輕的心房顫動病患時,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臺北榮總在心房顫動的相關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夠透過台灣自有資料的分析,真正讓台灣的心房顫動病患,獲得更好更完善的照顧。
本文作者:臺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 趙子凡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