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幼兒意外傷害的處置 家庭急救百科全集!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幼兒意外傷害是幼兒第一大死亡原因,其中最主
要的意外傷害包括有頭部外傷、溺水、窒息、觸電以及燒燙傷,輕者留
下終生某些器官功能的障礙,重者甚至導致生命的喪失。


事實上無可諱言的,嬰幼兒最常發生意外傷害的地點,絕大部份是在家
中,其次則在校園中,而受難者平均年齡在三至六歲之間,主要是由於
這一年齡層的嬰幼兒本身的肌肉骨骼生長發育以及運動神經的協調功能
尚未臻至成熟,再加上嬰幼兒本身對於環境認知能力的不足,因此使其
對於周遭環境中的各種突發狀況以及壓力的反應能力較為遲鈍緩慢,而
容易釀成突發的意外傷害。此外,在這年齡層的嬰幼兒或許已進入托兒
所或幼稚園,其主要照顧者是老師。因此,這些嬰幼兒的照顧者本身亦
應瞭解如何防範嬰幼兒發生意外傷害是很重要的,而嬰幼兒意外傷害的
防範與維護,也需要依賴家中大人的照顧與協助,唯有如此,才能提供
嬰幼兒一個安全的生長環境,使得嬰幼兒的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率降至
最低。

事實上,嬰幼兒在其發育成長中,當開始在學習走路時,難免也會有一
時間行動不小心而跌傷頭部的時候,或從高處滾落下來,甚至頭部碰到
堅硬的東西,不僅會導致嬰幼兒皮肉的受傷,甚至使得頭顱內可能存有
出血的合併症;倘若嬰幼兒依然照往常一樣的吃喝玩笑,也無嘔吐的現
象,則可繼續觀察;但萬一幼兒發生嘔吐、拒食或厭食、臉色蒼白,甚
至主訴頭痛、嗜睡或在睡眠中驚醒的現象,則應該立即就醫治療。


輕微的頭部外傷,或許僅出現頭上有鼓起的「血腫塊」,在初期幼兒或
許有眩暈或驚嚇的表情;而在幾分鐘之內,幼兒或許暫時安靜下來,也
可能會發生嘔吐一、兩次的現象。在驚嚇之餘,幼兒或許出現嗜睡的現
象,但此時兩眼的瞳孔並沒有擴大的表徵,幼兒的意識亦保持清醒,過
不久嘔吐的症狀也跟著消失;此時,除了頭部跌撞的腫塊外,幼兒也完
全恢復正常。

一旦頭皮內出現血腫塊,家長切忌刻意去用針管抽取,因為血腫塊通常
會在數週內自行慢慢吸收消退。但若有頭顱骨骨裂的合併症出現,家長
也不要過於驚慌失措,因為90%以上的頭顱骨骨裂個案會在兩、三個
月內癒合。在臨床上,嚴重的頭部外傷或許會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症
狀及表徵,此時幼兒會逐漸喪失警覺性,瞳孔直徑大小不一,並且對光
的反射遲純,同時出現射出式的嘔吐現象;甚至幼兒在急性驚嚇期過後
,仍然表現昏睡的樣子,而不易被喚醒,甚至罹病幼兒的單側瞳孔可能
擴大,並反覆出現噴射狀的嘔吐症狀。此外,某些「顱內出血」的合併
症是在頭部外傷後幾個月才會出現。

在臨床上,所謂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可能會導致幼兒的慢性頭痛甚至
學習或人格的改變,因此千萬亦要等閒視之,而後續的觀察也是很重要
的。在臨床上,顱內出血或許在受傷後七十二小時之後,會導致顱內壓
力逐漸升高;因此,在受傷後二十四小時內,應每隔兩個鐘頭檢查幼兒
,第二天則每四個小時一次,第三天則每八個小時檢查一次。


倘若發現幼兒出現逐漸昏睡的現象,或是幼兒不易被喚醒,或瞳孔大小
不一,則需排除因顱內出血而導致「顱內壓」升高的可能性。在幼兒頭
部外傷的觀察期,應禁止其食用刺激性食物,甚至僅攝取流質食物,若
有意識漸趨不清、不容易叫醒或叫不醒、劇烈頭痛、持續性嘔吐、手腳
或嘴角抽筋、手腳一側比較軟弱或漸趨無力感、囟門膨脹或容易哭鬧,
則應立即趕往醫院診察。事實上,大部分的幼兒在玩耍時,往往因為得
意忘形而忽略自身的安全,或許幼兒本身沒有遊戲安全的概念,所以較
易造成意外的傷害。因此,在臨床上,幼兒在遊戲中經常會因碰撞而造
成腦部、胸部或腹部甚至手腳的傷害,進而引起「腦震盪」、「骨折」
或者「脫臼」的合併症;其中假若「腦震盪」不即時發覺,而在經過好
多天才呈現症狀時,已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因此,嬰幼兒一旦曾經發生
頭部碰撞的病史,則必需要嚴密的觀察,倘若有任何異常的神智障礙現
象,則最好立即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溺水」亦佔台灣地區嬰幼兒(一至四歲)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嬰幼兒來說,其可能發生意外溺水的地點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浴盆,
而使得嬰幼兒在短短的幾秒鐘內溺斃,所以家中有嬰幼兒就應該特別注
意防止溺水意外的發生。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家中浴室裡裝滿水的浴
缸和浴盆,是嬰幼兒最容易發生溺水的地方,所以千萬不可將幼兒單獨
關留在浴室裡,同時浴室中最好避免使用滑溜溜的地磚。此外,在炎夏
季節裏,或許家長會帶著幼兒到遊樂區玩水,但千萬不要過於信任游泳
圈等浮水玩具,並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活動以及行為,以免幼兒在父母
忽略看管之下發生溺水的悲劇。一旦幼兒溺水應將溺水幼兒童平放地上
,並保持頭頸部往後仰,使呼吸道能夠通暢。若溺水幼兒已無呼吸或心
跳,則應立即清除口腔異物後,施以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急救,甚至進行
「心肺復甦術」(體外心臟按摩以及口對口的人工呼吸)。

嬰幼兒在玩耍中,亦常因誤吞某些細小的玩具或東西而造成「窒息」
這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常見的意外死亡原因之一。此外,母親在嬰幼
兒哭泣時餵食,亦較易造成「哽咽」而導致「窒息」,故母親在哺育時
,應保持安靜平穩的姿勢;而家中的硬幣、花生、瓜子、糖果、鈕扣以
及某些細小的東西或小型玩具顆粒物件,最好能夠放置在嬰幼兒不易抓
拿到的地方;此外,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盡量不要給他們食用豆類等細小
顆粒的食物。某些嬰幼兒會將筆或筷子插入鼻孔,則更要立即阻止,以
免造成意外傷害的發生。在臨床上,倘若個體「窒息」超過四、五分鐘
以上,就會導致腦細胞因缺氧,而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因而猝死。基本
上,一般家長應具備急救的常識,對於窒息的嬰幼兒立即給與施行急救
以免延誤。

在臨床上,如幼兒發生氣管梗塞的現象,必需立即將口中殘留物取出,
同時教導及鼓勵幼兒做咳嗽的動作,或許亦可輕拍其背部來促進異物的
嗆出。一旦發現異物無法咳出,則立即讓嬰幼兒頭部下垂並俯臥在家長
的前臂或大腿上,用一手托住胸部,另一手輕輕敲擊上背部。如因異物
梗塞氣管不得呼吸時,則應立即用並攏的手指,在胸骨下的上腹部用力
向上推壓,使得異物能夠因而咳出。如嬰幼兒沒有呼吸,則應立即施以
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急救。

「燒燙傷」的意外傷害事件亦常發生在嬰幼兒的身上,而其主要原因是
由於家長本身的疏忽,因此家長在放洗澡水時,需先放入冷水才再加上
熱水(並使水溫保持在攝氏四十四度左右),同時切勿將嬰幼兒單獨留
在浴室內,以免發生意外。燒燙傷後的第一小時內最常見的死因是「呼
吸衰竭」,但一旦在燒燙傷後,千萬不要以牙膏、醬油或醋來塗抹傷口
,因為如此往往容易導致傷口的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的發生,其
最佳的方法就是馬上做「沖、脫、泡、蓋、送」的五大步驟。假若燒燙
傷的傷口或面積不大,則用「冷水」沖洗或施以冰敷即可。如果燒燙傷
較嚴重,甚至已產生「水泡」,則千萬不要將水泡弄破,否則容易遭受
細菌的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嬰幼兒的燒燙傷竟外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家長只要將家中有火或燒燙的東西放置在嬰幼兒無法接觸到的地方;此
外,在家長應多注意嬰幼兒的活動,不要讓嬰幼兒離開家長的視線。

此外,家中的傢俱角邊最好能用圓角或套上軟套,而大人在開關門時亦
應盡量緩緩開啟,並先查看門後是否有幼兒藏匿著,以免一不小心撞傷
幼兒。此外,幼兒在遊樂場所玩耍時,亦應特別小心其周邊的環境安全
,以免發生危險。而一旦幼兒發生撞傷或夾傷事故時,應立即檢視其是
否呼吸困難不順、骨折或流血的現象。

在家中,嬰幼兒被利器割傷的機會很多,假若有明顯的傷口,則可以先
用「優碘」來消毒,如果利器本身有生鏽或骯髒的現象,則必需立即送
醫治療,並接受「破傷風」疫苗的注射,以免傷口感染。

幼兒在家中亦常發生「觸電」的意外事故。電流在通過人體後,由於電
流本身的震盪作用,而導致個體組織器官的傷害,以及其相關功能的障
礙,其中包括昏厥、心律不整、呼吸中樞麻痺或呼吸驟然停止,以及心
跳停止而導致猝死的合併症,在臨床上皆稱之為「觸電休克」;此外,
幼兒在觸電後,亦會引起肌肉強烈的收縮,幸運者因而被彈離電源,而
不幸者個體本身則會被電流吸引過去;此外,個體在接觸電流後,會衍
生電灼傷,導致皮膚形成類似黑碳的樣子,甚至亦會由此傷及肌肉、骨
骼以及內臟。

一旦幼兒觸電時,家長應立即關閉電源,並以最快的速度使幼兒能夠脫
離電源;此時,家長可以用乾燥的木棒、木棍、塑膠板或繩索等非電導
體,將電線由觸電幼兒的身上挑開出來,而急救者千萬不能以濕毛巾或
手直接碰觸被電觸的幼兒。一旦幼兒脫離電源後,應立即觀察是否有心
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現象,並即時施以「體外心臟按摩」或「口對口」
的人工呼吸急救工作。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