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骨質疏鬆症是蛋白質太多?

有此一說: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一千毫克最適合,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每日只攝取三百五十毫克鈣質,竟然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每天都吃魚,含鈣量達二千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道理到底在那裡?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

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因此,元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得過量嗎?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以體重六十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四十五公克就夠了(男人約需五十公),純素食的人而言,輕易就可得到五十七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隨便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事實上「肉、蛋」是高蛋白質食物,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營養師回答
營養保健諮詢科 饒月娟營養師

醫界專家一再強調預防骨質疏鬆必須由多方面著手,攝取足夠的鈣質只是其中之一,而鈣的攝取量固然重要,但是品質更不容忽視。

以鈣的型式而言,乳酸鈣較碳酸鈣易被人體吸收;以礦物質平衡而言,鈣、磷、鐵、鎂之間的攝取量必須適當,高量的鐵會抑制鈣的吸收;鈣與磷的攝取量最好是1:1,高磷會增加鈣的流失;而鈣與鎂的比例以2:1較適當。

維生素D是對於鈣質能否有效吸收利用而言,一個很重要的營養素,但發育中的幼兒及青少年除了注意鈣、磷、鐵、鎂等礦物質及維生素D的攝取外,維生素C也很重要。

致於蛋白質的攝取量對骨質的影響,過多的蛋白質的確會造成鈣的流失,其中一項原因是高蛋白質的食物往往含磷量也很高。一般成人的蛋白質需求可依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一公克蛋白質來估計,但由於現代的飲食文化和以往大為不同,喜食肉類的人占多數,蛋白質的攝取量普遍而言超出許多。

以六十公克的蛋白質估算,相當於三碗白飯、兩杯奶類、一顆蛋、一支雞腿、一塊豆腐。在營養的需求之外,適當的日晒與運動對骨本的儲存及骨質強化都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