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後抗生素時代」來臨─抗藥性細菌伺機而起!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內科 盧柏樑講師

抗生素的發現始於一九二八年,一位英國科學家弗來明在培養細菌的
過程中發現培養皿遭黴菌污染,很特別的是在那一團黴菌的附近細菌
都無法生長,由此推論那黴菌必然有殺菌的能力才能使細菌無法生長
,經過研究才發現黴菌會製造一種成分來消滅細菌,這是不同生物間
互相對抗以求生存的一種手段,這種由生物體(如黴菌)製造來對抗
另一種生物(例如細菌)的物質就是「抗生素」,這第一個被發現的
抗生素就是盤尼西林。隨著時代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種抗生素發現,
也有些抗生素是由原先自生物體的製造物再加以改良其化學結構以求
增加療效,這些抗生素救了許多得到病菌感染的患者,然而隨著這些
藥物的大量使用,抗藥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抗藥性的存在並不是自抗生素大量使用後才開始的。他也是依照物種
之間互相對抗求生存的法則,既然某黴菌能分泌抗生物如盤尼西林來
消滅某細菌,那麼該細菌若沒有對抗之方法豈不就滅種了。所以該細
菌自古以來便發展出對抗抗生素的方法,或是改變其細胞壁,或是產
生抗生素分解?所以抗藥性是物競天擇的結果,自古即有。然而自發
現抗生素以後至今之大量使用抗生素,卻使得只有對抗生素產生抵抗
力的細菌能夠存活下來,於是具有抗藥性的病菌就越來越多,人類用
來對抗病菌的武器「抗生素」有效的的也就愈來愈少。
雖然仍有新藥
在研發,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卻不下於人們發明新藥的速度。所以
有人悲觀的預期「後抗生素時代」─抗生素無效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台灣早年因為傳染病很普遍,所以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再加上藥房銷
售及農牧業使用抗生素,如今我們較許多國家具有較高比例的抗藥性
病菌不能不說是以往種下的因而受此結果。所幸根據國外研究,在抗
生素合理使用下,可以使一個醫院、一個社區、乃至於一個國家的病
菌對抗生素具抗藥性的比例下降,使感染的患者得以有藥可醫。

如今我國已重視此一問題,衛生署、乃至於健保局對於醫師抗生素的
使用都有嚴格規範,對於民眾的建議則是以下的「三不政策」:(一
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不要自己當醫師,有病一定要去
看病!(二)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
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這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如果是感冒就醫,有百
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而且抗生素並不能加速復原,不必
主動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三)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
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
乖乖地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身體裏的足夠濃
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抗生素抗藥性對全民健康是一大威脅,需要醫界及民眾共同努力達成
減量及合理的抗生素使用之目標,我們才能享受在有感染症時、有抗
生素可以救命的善果。
本文作者:盧柏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