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按摩好處說不完「緩摩為補,急摩為瀉」!

文�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針傷部主任 孫茂峰醫師
  現任桃園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中醫學認為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是互相連結且不可分
割的。按摩通過手法產生的外力,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及穴位
,激發並引導經絡系統,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臨床上透過
不同的手法按穴道、走經絡以調節衛、氣、營、血,透過經絡的傳導
作用,調整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而扶正氣,袪除邪氣,以協助患者
克服病痛。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這個章節內,即記載「按之
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就明白的指出,按摩可使溫熱之氣通
達經絡,消除由寒邪引起的疼痛。

按摩有調整結構、能量及信息的作用,例如利用各種按摩手法,協助
各種脫位的關節及滑脫的肌腱,使其沿著力方向,回納至原來的位置
上。又按摩手法中的點按法,可產生勢能,推法產生動能,還有摩擦
產生的熱能,這些能量傳入人體,可調節關節、肌肉系統。又透過不
同之按摩手法作用於體表,會產生一定的刺激信息,如缺血性心絞痛
病人,在有關的腧穴上,以揉法按摩之,可增加冠狀動脈的供血量,
因而緩解症狀。

按摩有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袪瘀的功能。人體的關節、筋絡、
肌肉受強力扭轉、牽拉、壓迫或過度勞累,持續活動引起損傷,既無
骨折,又無脫位或皮肉破損,卻有疼痛現象,一般稱為「傷筋」。


受損之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疼痛透過神經反射,人
體出現自然保護反應,如肌肉收縮、緊張甚至痙攣,以減少肢體活動
,避免損傷部位牽拉、刺激而減輕疼痛,按摩加強局部循環,使局部
溫度升高,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拉長了緊張或痙攣的肌肉,並使氣
血通暢。肌腱滑脫時,可在疼痛部位觸摸到條索狀隆起,關節活動嚴
重障礙過久,則會產生粘連,可用彈撥或推板手手法使其回納。

關節內軟骨板損傷、關節錯位、半脫位韌帶損傷等施用對症(理筋整
復)手法,可使經絡關節通順、肌肉痙攣緩解,並恢復關節功能。腹
部做揉按法可調整胃腸的活動,小兒捏脊法有調整脾胃的功能,臨床
上拿揉肌肉,可調節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產生變化,促
進損傷組織的血液循環,而有活血化瘀、袪瘀生新的作用。

按摩腹部會直接影響內臟的活動,緩和而輕微的連續刺激,有興奮周
圍神經的作用,而對中樞神經卻有抑制的作用(補法);而急速且較
重的短暫刺激則可興奮中樞神經,抑制周圍神經。是故內臟機能亢進
者要用急速、較重的手法(瀉法),使中樞興奮,並發出強勁的衝動
,以抑制內臟的亢進功能;而內臟機能衰弱者要用緩和、輕微的連續
刺激,以興奮周圍神經、抑制中樞神經對內臟的控制。如此,按摩使
內臟功能活動得以調節。

按摩有補瀉的作用,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之一。「補」是補正
氣之不足,「瀉」是瀉邪氣之有餘。凡是補充人體營養物質,或增強
人體組織及器官功能的治療方法均稱之為補;而袪除體內病邪,或抑
制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則稱之為瀉。

按摩手法中之補瀉,同樣有調節陰陽、增強人體正氣之功能。凡是刺
激時間短、作用淺,對肌肉組織細胞有興奮作用的手法就稱之為補,
而刺激時間長、作用深,對肌肉組織細胞有抑制作用的手法則稱之為
瀉。對於內臟來說,作用時間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臟器的生理機能
謂之瀉;作用時間較長的輕刺激,能活躍臟器的生理機能謂之補。這
也就是古人所謂的「緩摩為補,急摩為瀉」。

以上的抽象說法,隨著科技的進步,漸漸得到印證,例如大陸劉少坪
及鮑風琴,利用肢體血流圖測量250例1,000人次的慢性腰腿痛患者,
指出在按摩前後及整個療程後,器官組織血液循環功能獲得改善。

按摩的適應症

按摩不需尖端複雜的儀器設備,不用打針、吃藥,能保健、協助人體
克服病痛,其適應症有閉合性的軟組織損傷,如腰椎間盤突出、膝關
節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指間關節挫傷、腰肌扭傷、肌肉韌帶慢
性勞損、頸肌勞損、背肌勞損、腰肌勞損、腰棘上韌帶勞損;骨質增
生,如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跟骨骨刺
;周圍神經疾患,如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肋間神經痛、坐骨神
經痛、腓總神經麻痺;內科疾患,如精神官能症、氣管炎、肺氣腫、
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半身不遂、冠心病、糖尿病、尿路感染;五官
疾患,如近視、耳鳴、中耳炎、咽喉炎、鼻竇炎;婦科疾患,如月經
不調、盆腔炎、痛經、閉經、胎位不正、乳腺炎、子宮脫垂、妊娠嘔
吐;兒科疾患,如小兒肌性斜視、夜尿、小兒腦性麻痺、臂神經叢損
傷、小兒麻痺後遺症、氣管炎、小兒消化不良;其他如肥胖症、面部
皮膚乾燥、痤瘡、皺紋等。
本文作者:孫茂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