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炎炎夏日慎防「熱衰竭」及「中暑」!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大腦下視丘是主要調節個體體溫的中樞部位,使得個體內對於熱累積
以及熱散發兩者間都能取得平衡,而維持個體體溫在攝氏36.5至38.5
之間。
在些時候個體由於時間長時期處於高溫環境以及強烈日光輻射
之下,而導致中樞神經體溫調節中心發生紊亂並衍生病變,稱之為「
熱疾病」。根據生理學的研究,個體處在攝氏七十二度乾燥的空氣中
,則或許能忍受一個小時;在攝氏一百四十度時,個體則僅能忍受二
十分鐘。

在臨床上,「熱疾病」因外界高熱程度不同而分類為下述四種狀況:

一、熱水腫:暴露在高熱環境後的幾天,會發現下肢出現水腫的現象
      ,但一旦身體對於外界溫度能夠再調整過來,則此種病
      況便會自然消失。
二、熱痙攣:由於個體長期處在高溫下,大量流汗而導致體內鈉離子
      過度的喪失,使得下腿肌肉發生疼痛性痙攣現象。
三、熱昏厥:個體處於悶熱潮濕的環境所產生的姿態性低血壓。
四、熱抽筋:個體處於溫熱的環境中,呈現「換氣過度」的合併症。


事實上,還有另外兩種熱疾病必須要及早認知以及立即處理,否則便
會衍生性命危險,這兩種熱疾病就是「熱衰竭」以及「中暑」。


「熱衰竭」是最常見的「熱疾病」。由於個體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的
環境中,在大量汗水排出後,由於「水分」未能及時的再補充,或者
一時飲用過量的水分而忽略其中「納離子」的補充,而衍生「熱衰竭
」的合併症。

事實上,「熱衰竭」罹患者體內並無過度熱積蓄的現象,其中心體溫
通常低於攝氏39度,大部分罹患者是以老年人為主,而常伴隨的症狀
包括有暈眩、頭痛、全身衰弱、噁心、嘔吐、暈倒甚至不省人事;罹
患者一旦在被搬離出高溫環境後,便會逐漸清醒,此時罹患者可能會
呈現冒冷汗、皮膚蒼白、嚴重電解質不平衡甚至血壓降低的表徵;假
若不及早認知及處理,則會進入「中暑」的病況。

「中暑」本身即是一種內科急症。正常人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作激
烈運動後亦會導致「運動後中暑」現象;尤其某些罹患慢性疾病(如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慢性心臟衰竭、糖尿病)
的老年人,一旦在炎熱的夏季中,甚至生活在空調不良的環境,就容
易衍生「中暑」的併發症。

在發生中暑前,個體會有神智不清以及痙攣的現象,某些罹患者則會
呈現高熱,但皮膚卻絲毫沒有流汗的跡象;此外,某些個體則會伴隨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耳鳴、嘔吐以及低血壓的現象,此時肛溫可能
高達攝氏41度以上;而一旦體溫超過攝氏42度以上,則體內新陳代謝
的酵素系統便會癱瘓。

在臨床上,中暑罹患者亦會呈現神經功能障礙如煩燥不安、劇烈頭痛
、全身抽筋甚至意識障礙;但卻有半數罹患者的皮膚卻反而呈現濕冷
現象;此時,假若不及時將體溫冷卻下來,則或許會發生致死性的肺
水腫的合併症。

在臨床上,個體一旦被發現有中暑現象,其首要的急救措施就是利用
「溫水」(並非冰水)噴灑身體,並用強力風扇幫助個體散熱,而對
抽搐手腳亦可加以按摩
;此外,可以在頸部、腋下或鼠膝部放置冰塊
;而在加護病房內,亦可以利用冰水進行腹腔透析,使中暑罹患者體
溫以每分鐘攝氏0.1至0.2度的速率降溫,使其肛溫能降至攝氏39度以
下為原則。

因此,個體在炎熱的夏天中,應該要先做好遮陽設施,盡量避免直接
在烈日下曝曬;而在溼熱環境下工作的個體,亦應穿著寬鬆透氣的衣
服,而除了水分適時的補充之外,亦不要忘記「鈉鹽」(即食鹽水)
的補充,或在一千毫升的飲水中加入半匙至一小匙的食鹽,亦是非常
有用即時的處置;而罹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潮濕高熱的季節裡,
亦應注意室內良好的通風以及攝取足夠的水分以及營養。

此外,個體在炎炎夏日旅遊時,更應戴遮陽帽如草帽、大沿帽或撐傘
,以減少太陽光熱直接的輻射;在穿著上宜採用淡色棉質易散熱的衣
物,也應適時適量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