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牽腸又掛肚,淺談大腸癌與B型、C型肝炎

文:苗栗大千綜合醫院 肝膽腸胃科林偉彬醫師

自從離開長庚醫院來到苗栗大千醫院從事醫療服務,已經將近有二年的時間,在此段時間內對於我所接觸診治的病友有所心得,正好藉此機會
,特別要提出兩項病症,和鄉親們討論,期望能對鄉親的健康有所助益


首先要談到大腸息肉和大腸癌疾病,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大腸癌的發生率與大腸息肉是成正比的,若以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術將息肉早期切除
,在統計學上,是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的。不論是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當年紀超過50歲以上時,機率都會大大地增加。我們苗栗地區的人口結構相較於其它鄉鎮,苗栗地區高年齡層所占比例較高,再者,因為客家良好的美德,克勤克儉的持家精神,有時為了事業上的奮鬥,而疏於應有的身體定期檢查,在醫師的角度來看,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早期大腸癌可能毫無症狀,或者是有以下可能狀況如:(1)血便(2)大便習慣改變(3)腹瀉或便秘(4)腹痛(5)體重減輕…等。此外還要提醒大家下列幾項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年紀50歲以上,曾有大腸息肉的病史,個人具有家族性大腸息肉或一等親有大腸癌的病史,個人具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庫隆氏症的病史。

除了上述的警示症狀及危險因子,應及早接受檢查外,一般民眾的大腸癌,又該如何定期篩檢呢?這類的篩檢,牽涉到效益問題,必須考慮如檢查方法的可近性、敏感度、專一性等的問題,事實上即使是在英、美這些醫學先端的國家、專家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在參酌最新的文獻報告,並考量現實層面的可行性後,對大腸癌篩檢的建議是這樣的:

(1)年紀在50歲以上者,應每年請醫師進行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
   反應篩檢。


(2)每3至5年,應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

倘若上述檢查,有任何陽性反應,就應該實行全大腸鏡檢查,至於下消化道鋇劑攝影,一則由於較小的病灶,其可偵測率較低,二則由於在發現問題時,無法同時作生檢(切片)處理,所以一般都放在第二線查用。

接著要談談B型及C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慢性肝炎問題,B型肝炎的傳播主要源自於周產期感染,估計在台灣約有300萬名帶原者,而C型肝炎,主要是經由輸血、不潔的針頭刺青、穿耳洞等途徑傳染,粗估在台灣約有30萬名患者,而在某些特定區域,其發生率要來得更高。

這兩種慢性肝炎的危險處在於,經由反覆的肝細胞發炎反應會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比例,較一般人口高上100倍,而肝硬化更會衍生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腹水聚積,肝昏迷等重大併發症,此外肝炎病毒還可能引發高死亡率的猛暴性和亞急性猛暴性肝炎。

在過去,醫界對這兩種病毒,並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所幸經過不懈的研究,目前在B型肝炎主要以口服抗病毒藥物,肝安能、及新一代的肝適能為主,亦可考慮以針劑之干擾素治療,在C型肝炎方面,則以干擾素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為主流,藉由病毒的去除使肝指數正常化,可以降低肝硬化的機會,甚或減少肝癌之產生,目前,健保局已有條件的開放這些抗病毒藥物的給付,成為全民健康的一大福音。

但是,要強調的是,藥物之效果並非百分之百,少部份之病患,於治療結束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此外,藥物亦具有某些副作用存在的,以肝指數正常的病友來說,定期追蹤(抽血檢驗及超音波檢查),正常作息,避免酒精及不需要的藥物,是最好的治療辦法,在追蹤的過程中,若有肝指數升高現象,則應由專科醫師加以分析,在最適切的時間點上,切入特殊的藥物治療,這才是最佳的保肝之道。
本文作者【苗栗大千綜合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