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嚼不動、吞抹落要當心 吞嚥障礙恐導致吸入性肺炎!

嚼不動、吞抹落要當心 吞嚥障礙恐導致吸入性肺炎!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 王亭貴、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王雪珮

吞嚥障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21.8%於每週至少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即每10個高齡者可能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之吞嚥障礙。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年齡並不是導致吞嚥困難的原因,而是隨著年老而產生的中樞及週邊感覺運動系統退化,而面臨咀嚼、吞嚥能力漸弱,除衍生營養不良問題,也可能導致長者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阻塞呼吸道危及性命。

吞嚥障礙初期症狀包括進食易嗆咳、吞嚥後口腔仍殘留食物、用餐中明顯流涎等,但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被忽略;加上多數人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若無積極介入處理,可能導致長者體重下降、營養不良、嗆咳等狀況發生。

王亭貴指出,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和「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

而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使得食物嚼不爛、吞抹落,造成進餐時間拉長,當物停留在口咽時間延長,更易發生食物嗆咳或卡在咽部造成阻塞等情況。

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表示,咀嚼吞嚥困難的照護上,以「改善進食狀況」與「吞嚥復健」最為關鍵。其中,吞嚥復健不但可改進病人吞嚥進食功能,還可提升自我照顧能力,減少吸入性肺炎發生。

改善進食狀況則從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做起!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建議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

必須注意進食姿勢,照護者可依患者吞嚥困難原因調整進食方式,包括選擇最佳的吞嚥姿勢、口中食物放置位置、使用適當的食物性質與食器,均有助於幫助長者攝食。

此外,年長者不妨多做由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為高齡者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分別以「頭頸部放鬆」,減少過度用力,幫助吞嚥;「吞嚥肌肉運動」,活化咀嚼及吞嚥肌肉並減緩退化;「聲音機能運動」,增加聲帶彈性與閉合。

每天於三餐飯前10分鐘開始進行,對於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也可預防或延緩被放置胃管的機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