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網路成癮不利於情緒管理、暴力行為、專注力障礙…醫籲:這樣做可改善

網路成癮不利於情緒管理、暴力行為、專注力障礙…醫籲:這樣做可改善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諮詢專家/臺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 臧汝芬

16歲的李同學(化名),因為防疫期,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與同學互動和社交,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沈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糾正,反而動手毆打媽媽鬧進了警局。

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限制不少人外出活動的機會。臺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日漸嚴重。

隨著3C產品的多元與易得性愈來愈高,使得使用年齡的普及性不斷下修,許多家長習慣用3C保母安撫孩子,卻也使孩子沉迷於網路中不可自拔。臧汝芬提醒,家長應重視孩子網路使用時間及留意是否有干擾性情緒障礙出現。

臧汝芬說,強硬的限制孩子不能使用3C產品,已不符合實際情況,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1小時、假日最多3小時。

同時也應注意孩子情緒管理,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務必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臧汝芬指出,一般常見的「情緒障礙」者,會對「不」採取零容忍,只要有人限制他的行為就生氣,但多數處於鬧情緒、不理人;但「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發作時,會伴隨語言或肢體暴力行為,甚至1週至少有3次大發雷霆,像顆火球般到處衝撞,像是個無法理喻的小霸王。

臧汝芬提醒,身邊若有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當他們失控時,建議先尋求支援,並將暴力對象隔開避免受傷風暴過後,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可以找出是否為對立反抗情緒障礙,或者有過動等共病現象之前未被診斷。

隨著疫情趨緩,建議開始回歸正常社交活動,從防疫時期的小家庭小圈圈的共處模式中走出來,接觸健康生活與運動休閒,也藉由親友的互動探訪等,找回原來的生活步調,勿讓孩子與家長均沉迷於網路世界,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無法分辨而愈陷愈深。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