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您知道綠豆除了美味可口,還有解毒降火的功能嗎?

您知道米能暖脾胃,止虛寒嗎?

這些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其實都是中藥材喔,趕快來認識中藥材吧!

藥草起源

中藥起源於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活動 、生活經驗和早期的醫療經驗。

《淮南子‧修務訓》中云﹕神農乃教民播種五穀…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記‧補三皇本紀》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當推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末期(公元二世紀)。 原書已佚,現有的各種版本是經明清以來的學者考訂、輯佚、整理而成。

書中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37種,動物藥65種,礦物藥43種,其它20種。按性能和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125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中藥命名

具有醫療和預防疾病作用的物質,統稱〝藥物〞。

凡應用了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來防治疾病的藥物,通稱〝中藥〞,古代稱之為〝本草〞。

習慣上〝中藥材〞是指未經精製的中藥。它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大類,其中以植物藥占極大多數,這些藥物大多數是經過簡單加工,未製得成品。

以型態命名

乳香,因樹脂垂滴如乳頭。

貝母,形似聚貝子。

烏頭,形似烏鴉之頭。

馬兜鈴,葉脫時果尚垂,狀如馬項之鈴。

牛膝,其莖節膨大似牛之膝關節。

冰片,為龍腦樹脂的結晶體,白瑩如冰,成薄片狀。

以顏色命名

色黃者冠以黃金,如黃芩、黃耆、金蕎麥。

色白者冠以白銀,如白朮、白芍、白芷、銀耳。

色紅者冠以紅、赤、丹、朱,如紅花、丹參、朱砂等。

色黑者有玄參。

色紫者有紫草。

金銀花: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稱之。

以氣味命名

有甘草、苦參酸棗、細辛、淡竹葉。

魚腥草,有特殊的魚腥味。

甘草,具有甘味。

酸棗,仁有酸味。

五味子,因其皮肉酸、甘,核味辛、苦、鹹,五味俱全而得名。映,稱之。

以產地命名

川貝、川椒、川芎,主產於四川。

浙貝母,產於浙江。

蘇合香,原產於古蘇合國(伊朗)等。

以生長特徵命名

有忍冬、冬青、麥冬。川。

沙參,袪痰止咳藥,宜生長於沙地,而功能如參,稱之。

澤瀉,生長於水澤地旁,又有利水泄熱之功,稱之。

以入藥部位命名

有青葉、桑葉、紅花、菊花。

葛根、板藍根,以根或根莖入藥。

桂枝、桑枝,以莖枝入藥。

大青葉、桑葉,以葉入藥。

紅花、菊花,以花入藥。

以功效命名

防風,為治風要藥。

益母草,主治婦女病。

以人名、傳說命名

使君子,相傳有醫生名郭使君者,善用該藥治療小兒蟲積等疾患出名,後人稱此藥為使君子。

何首烏,是何姓祖孫三代常服此藥,得高壽多子,年百歲而髮尤黑,故以功效為人名,稱此藥為何首烏。

以譯音、諧音命名

山漆(諧音三七)、曼陀羅、畢澄茄等。

以藥材經加工後形成特有體質而命名

如驢皮膠、鹿角膠等加工製成的膠類等。

經驗鑑別

在藥材商業中,中藥飲片商品的鑑別方法,有自已的特點,其使用的鑑別方法,必須簡單而易行、快捷準確,在基層中藥飲片的鑑別方法,主要是經驗(性狀鑑別)鑑別。

是利用人的「眼看」、「口嘗」、「鼻聞」、「手摸」、及簡單易行而又可靠的試驗(水試,火試), 對中藥飲片的形狀、大小、表面、切面(斷面)的色澤、質地、氣味等特徵,以及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從而快捷有效地判別飲片的質量優劣及真偽。

其鑑別方法現概述如下:

眼觀法

是用鑑定者的眼睛直接觀察,必要時可藉用放大鏡觀察,或對飲片樣品進行處理後觀察,主要觀察飲片外表面、切面的特徵及顏色。

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直接觀察法

    用於觀察中藥飲片樣品外表面、切面的特徵。

    • 看外皮表面特徵:

      是看中藥飲片樣品外皮表面的特徵。

      如天麻的「魚鱗紋」,重樓的「波浪紋」,琥珀的油脂光澤,細辛的淺綠色,桔梗的乳白色、青黛的天藍色等。

    • 看切(斷)面特徵:

      是看中藥飲片樣品切面及折斷後的組織排列特徵及顏色。前者如黃耆切面的「金井玉欄」,防已片的「車輪紋」, 何首烏片的「雲錦花紋」;後者如杜仲飲片的「橡膠絲」,葛根片折斷的「纖維性」等等。

    • 看質地:

      是指看中藥飲片樣品的軟硬,堅韌、疏鬆、粘性或粉性等。例如厚朴的油潤,山藥的粉性,天麻的角質等。

  2. 放大觀察法

    一些中藥飲片樣品特徵,細微而不能直接觀察的,可用放大鏡進行放大觀察。常用於觀察種子的紋理、細小毛茸等。例如觀察紫蘇子表面隆起的網紋。

  3. 水浸觀察法

    是對一些皺縮,質脆易碎的花、葉類中藥飲片樣品,先用清水(一般用溫熱水)將樣品浸軟,取出攤開展平後進行觀察。如鑑別細辛葉可用此法觀察其葉片形狀及脈紋。

手感法

是用手觸感中藥飲片樣品的軟硬、輕重、光滑、粗糙及乾濕度,以判別其優劣真偽。

常用以下幾種方法:

  1. 手摸法

    即用手捻試中藥飲片樣品的軟硬、柔韌程度、疏鬆及粘性特徵。

    例如黃耆軟而綿韌,當歸軟而柔,紫草染手,鹿茸毛光滑舒適,土茯苓折之有彈性等。

  2. 手捏法

    用手指捏壓中藥飲片樣品,感覺乾濕、粘附等。例如天仙子手捏有粘性,萆薢手捏有彈性等。

  3. 手衡法

    用手把中藥飲片樣品、通過上下運動以感覺其輕重。

    例如礦物類中藥飲片質輕與質重就更明顯。如磁石質重,赤石脂次之,滑石較輕些,硼砂更輕。

鼻聞法

鼻聞是指用嗅覺器官對中藥飲片樣品的特有的氣味進行辨別。因為中藥飲片都有自已的氣味,有的飲片氣味還十分特殊,一聞即可得出判斷,往往成為其它方法所不能及的獨到方法。

此法包括以下三種:

  1. 直接鼻嗅法

    是直接嗅聞中藥飲片樣品散發的氣味。

    例如鑑別麝香的香竄氣,白鮮皮的羊羶氣,黃耆的豆腥氣等。

  2. 揉搓鼻嗅法

    某些中藥飲片樣品由於散發的氣微弱,不能直接嗅到氣味,可先將樣品柔搓破碎後,再進行嗅。

    例如鑑別魚腥草的魚腥氣味,細辛的清香味等。

  3. 蒸氣鼻嗅法

    是用熱水浸泡中藥飲片樣品,然後嗅聞浸泡液的水蒸氣。

    例如鑑別犀角,將犀角置沸水中徵浸,有清香氣而不腥,水牛角略有腥氣。

口嘗法

嘗是指直接用口嘗或取少許咀嚼,或加開水浸泡後嘗浸出液的方法。但需在口中咀嚼或品嘗一至二分鐘左右,使舌頭的各部份都接觸到藥液,才能嘗出準確的味道。

嘗法主要有二種:

  1. 舌感法

    用舌尖接觸中藥飲片樣品,體驗味道和接觸時的感覺。例如鑑別熊膽,可嘗到先苦而回甜的味。鑑別龍骨,當其與舌尖接觸時有吸舌感等。

  2. 咀嚼法

    是將中藥飲片樣品放入口中,用牙齒嚼一分鐘體驗嚼時感覺和藥味。

    例如鑑別大黃,咀嚼有砂礫感,粘牙,味苦而微澀。石斛味淡而粘滑,有渣。秦皮味苦而入喉。細辛辛辣而麻舌等。

另外,口嘗時特別注意安全,對有毒中藥飲片樣品需嘗味時,嘗後吐掉以免中毒。

試驗法

是觀察樣品在水中的溶解、染色、膨脹、浮沉或用燃燒烘焙方法,產生的氣味、煙霧、溶化等其它反應現象及變化,以互助前述鑑別方法的不足。

  1. 水試法

    是把中藥飲片樣品置於盛水容器,或與水直接接觸,觀察產生的變化及反應現象。

    常用有以下幾種方法:

    • 水溶法:

      是將中藥飲片樣品置於清水中,觀察溶解現象和狀況。

      例如鑑別熊膽,將小粒熊膽仁置於水面,呈一條明顯的黃色直線下垂至底部而且不擴散,還能完全溶解。雞血藤入沸水後,有似雞血的線散開現象。

    • 觀色法:

      把鑑別的中藥飲片樣品置於清水中,加以攪拌、觀察清水的顏色變化。

      例如鑑別西紅花,入水後柱頭膨脹呈喇叭狀,並將水染成金黃色。

    • 浸泡法:

      將中藥飲片樣品置於清水中,浸泡一定時間,觀察樣品的膨脹狀況。

      例如鑑別哈士蟆油,浸泡後其體積膨大到10~15倍。胖大海水浸後膨大為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8倍左右。

    • 加熱法:

      把鑑別的中藥飲片樣品,置於熱水中或置於常溫水中加熱,觀察樣品的變化現象。

      例如鑑別菟絲子,可將菟絲子投入水中,加熱至沸騰,使種皮破後露出黃白色卷旋形的胚,形如吐絲狀。

    • 滴水法:

      是將水滴於中藥飲片樣品表面,觀察樣品的變化現象。

      例如鑑別蟾酥,將水滴在表面,會在滴水處呈顯乳白色並隆起

    • 浮沉法:

      把中藥飲片樣品,放入清水中,觀察其沉浮情況。

      例如鑑別青黛,將樣品撒於水面,應浮於面上不下沉。又例如鑑別沉香的質量,將樣品置水中,沉水者質佳。

  2. 火試法

    是利用火將中藥飲片樣品燃燒或烘焙,觀察產生的氣味、顏色、煙霧、響聲、膨脹、熔融及燃燒程度等變化現象,以鑑別中藥飲片優劣真偽。

    主要常用方法有以下二種:

    • 直接燃燒法:

      是將鑑別的中藥飲片樣品直接放入火焰中燃燒,觀察燃燒過程及變化現象。

      例如鑑別麝香仁,燃燒時有輕微的爆鳴聲,膨脹起油珠,有香氣四溢,燃燼後灰白色。

    • 隔火烘焙法:

      是將中藥飲片樣品放在介質( 錫箔紙、鐵皮等 )上,置火焰上隔火烘焙,觀察烘焙過程中的變化現象。

      例如鑑別血竭,將樣品粉末置於錫箔紙上烘焙,熔化呈暗紅色,對光照視現血紅色,無殘渣者質優。

另外,磁鐵探測法也用於粉末飲片的摻偽鑑別。

方法是:將磁鐵接觸中藥飲片樣品,測定是否摻有金屬粉末物質。

例如鑑別麝香仁粉,用磁鐵接觸粉末就能查出是否摻有鐵粉或細鐵砂。

四氣五味

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是古代通用、沿襲至今的名詞, 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 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中草藥的藥性,通過長時期的臨床實踐, 絕大多數已為人們所掌握,如果我們熟悉了各種藥物的藥性,就可以根據《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和《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

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

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

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的藥性較為平和,稱為〝平〞性。

由於平性藥沒有寒涼藥或溫熱藥的作用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正氣,而一般仍稱為四氣。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

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各種滋味的作用如下: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

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

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它們的意義和作用是這樣的:

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數是淡味。

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

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

由於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 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

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在臨床具體應用時,一般都是既用其氣、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應用的時候,配合其他藥物,則或用其氣,或用其味。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四種趨向。

意義如下:

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能治病勢下陷的藥。

 是下降、降逆的意思,指能治病勢上逆的藥。

 是輕浮、上行發散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表的藥。

 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裡的藥。

凡升浮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

有升陽、發表、散寒、催吐等作用。

凡沉降的藥物,都能下行、向裡;

有清熱、瀉下、利水、收斂、平喘、止呃等作用。

升降浮沉,既是四種不同藥性,同時在臨床上又作為用藥的原則,這是它的重要意義。 因為人體發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表、裡的不同,病勢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別,在治療上就需要針對病情,選用藥物。 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勢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位在表者,宜發表而不宜收斂; 病位在裡者,宜清熱、瀉下或溫裡、利水等沉降藥,不宜用解表藥等。

升降浮沉,也是對藥性認識的一種歸納方法,並且在應用上和藥物的歸經有密切聯繫。升降浮沉的藥性,一般來說和藥物的性味、質地有一定關係。

就藥性方面來說

凡味屬辛甘、性屬溫熱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

凡味屬苦、酸、鹹,性屬寒涼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

因此有《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散、熱無沉降》的說法。

就藥物質地方面來說

凡花、葉以及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

凡種子、果實、礦石以及質重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

但是,上述情況又並不是絕對的,還 必須從各種藥物的功效特點來考慮。
在性味和質地方面,藥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此外,通過藥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轉化。

內服外用

外用法指一般用於外科、傷科、針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應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藥法、洗浴法、吹喉法、點眼法、溫燙法、坐藥法等。

內服法中有湯、丸、散、膏、露、酒等,適應範圍較廣。由於內服法的〝湯〞劑,在臨床應用上最為廣泛, 而且它的服用法對於藥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著重要的關係。

〝湯〞劑的服用法,又可分為煎藥法和服藥法,前者是在將藥物煎煮成湯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後者是在服藥時必須注意的方面。

煎藥法:

凡首先關於用水問題,以清淨而無雜質的河水、井水以及自來水為宜。

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將藥物淹設並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時後再煎。

關於火候問題,如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花、葉類藥物,不宜煎煮過久,可能喪失藥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莖一類藥物,一般須文火久煎,否則沒有煮透,浪費藥材。

關於煎藥時間,一般藥物煎煮15~20分鐘左右。對於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鐘,然後再加其他藥物同煎。 還有一些含揮發油的芳香藥物,應該在其他藥物將要煎好時,再放入煎,一般的處方應會註明。

〝包煎〞即用布包起來煎煮,以免燒焦或使藥汁混濁;用於粉末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

〝另煎〞如人參、阿膠等,再沖入煎好的藥汁中飲服;

有些藥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將藥汁衝入溶化後即可服用。

服藥法:

關於服藥量問題,一般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考慮每天服二劑;

慢性疾病,也可一劑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劑。

每劑藥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補藥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藥汁250~300毫升,可以分頭煎、二煎分服,也可將二次煎的藥汁混合後分2~3次服用。

關於服藥時間問題,一般每天服藥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臨睡前一次,在吃飯後2小時左右服用較好。

〝病在上焦〞的適宜於飯後服,〝病在下焦〞的適宜於飯前服。

至於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治療急性病症就隨時可服,不要拘泥規定時間。

服藥冷熱問題,一般應該在藥液溫而不涼的時候飲服。但對於寒性病症則需要熱服,對於熱性病症則需要冷服;

真熱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藥物而宜於溫服,真寒假熱的病症,用溫熱藥而宜於冷服。

所有這些,都必須根據病情靈活處理。

服藥忌口

服用中藥時有哪些禁忌呢?在服藥期間必須注意哪些是藥物與食物、藥物與藥物發生反應,而帶來對病人的危害,哪些是減低藥物功效並會發生副作用,哪些又是服藥時的忌口?

Q能不能用茶葉茶水服藥→不能!

茶葉裏含有鞣酸,濃茶葉裏含鞣酸更多,如果用茶葉茶水服藥,鞣酸就會和藥物中的蛋白質、生物鹼或重金屬鹽等起化學作用而發生沉澱,影響藥物療效, 甚至失效。如貧血病人常服鐵劑,茶葉中的鞣酸遇到鐵,便生成沉澱物〝鞣酸鐵〞,使藥物失去療效並刺激胃腸道引起不適。 茶葉能阻止人體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因此在服滋補藥時,更不能同時服用濃茶。

茶葉中含有的咖啡鹼、茶鹼、可可鹼等成分,具有強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及興奮高級神經中樞等作用,所以吃鎮靜、催眠藥物的前後都不宜喝茶, 更不能用茶葉茶水送服這些藥物。但是,濃茶雖有不利於人體對藥物吸收的一面,然而它本身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藥,能發汗解表,其所含的鞣酸能破壞細菌的蛋白質,也有抗菌止瀉的效果。

Q服藥時為什麼宜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免增加病人的腸胃負擔,影響病人恢復健康。

脾胃虛的患者,更應少食該類食物。

  • 熱性疾病,應禁用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

    因酒類、辣味食物性熱,魚類、肉類食物有膩滯生熱生痰作用,食後助長病邪,使病情加重。

  • 服解表、透疹藥,宜少食生冷及酸味食物。

    因冷物、酸味均有收斂作用,能影響藥物解表透疹功效。

  • 服溫補藥,應少飲茶少食蘿蔔。

    因茶葉、涼性下氣,能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效能。

Q服人參時,可以吃蘿蔔嗎?→不行!

蘿蔔有消食、化痰、通氣的作用,而人參是滋補性藥物,這樣一補一消,作用就抵消了。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如蘿蔔有通氣消食作用, 有的病人亂服人參導致胸悶、氣促、坐立不安、胃口大減時,就需要用蘿蔔來消導。一些身體虛弱,胃腸吸收功能薄弱的病人, 在服用滋補藥時,加入少量萊菔子(蘿蔔子),反而有利於滋補藥的吸收。

Q服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時,不宜吃辣物?

辣的食物性熱。在中醫辨證為《熱證》的病人(如便秘、尿少、口乾、唇燥、咽喉紅痛、鼻衄、舌乾紅苔光剝等症狀) 服辣的食物會增加熱現象而抵消清熱涼血藥(如石膏、銀花、連翹、山梔、生地、丹皮等)及滋陰藥(如石斛、沙參、麥冬、知母、玄參等)的作用。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