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七情六慾在中醫的看法,與西醫科學情緒障礙不謀而合!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 黃裕昌中醫師

情緒是因應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時,而產生的不同情志變化。情緒障礙於程度上又可隸屬心理矯治或精神醫學的範圍。而在精神醫學的情緒異常者稱之為躁鬱症,即為中醫癲狂證的情志不及與太過,皆為病態。至於情緒障礙所致的身體疾病是為心身病症,常見的有頭痛、身倦、心悸、胸悶、食欲不振、大腸躁動,腹瀉、便秘、失眠、性功能障礙、神經感覺運動失調…等。其機轉,多由於負向的情緒反應所致。因此,建立一個正向的情緒、信念,將有助於心身病症的改善。

在中醫典籍中,對情緒反應,不外以五志、七情統之。即怒、喜、思、悲、憂、恐、驚,分別做歸入肝心脾肺腎的臟象系統中。中醫對於情緒產生的機轉首先記載於黃帝內經,認為因臟虛與精相併而生五志。至於心身病症的病機探討,以「移精變氣」為機轉。「移精」即氣血循環的改變,「變氣」即生理功能的改變。故有「藏有所傷及精有所倚則臥不安」的敘述。

以西醫精神科學言,常見的情緒障礙疾病有躁激症,欣喜症,憂鬱症,焦慮症,畏懼症,恐慌症。正符合中醫五志的怒、喜、思、憂、悲、恐、驚的分類。中醫對於精神異常,以其表現的行為陰陽特徵,分為陰癲陽狂。而情緒障礙者依五行分為五志,即陽狂的怒、喜,陰癲的思、憂、悲、恐、驚。

【常見的情緒障礙病症】

A.憂鬱症-為中醫癲證的憂、悲。
其症狀為生活中無樂趣、有憂鬱的情緒、不喜參與活動、有罪惡感、自殺念頭、自覺無用、無法集中注意、渾身疲倦、到處不舒服(但體檢時正常)、人際關係冷漠、睡眠障礙、胃口食慾減退、性慾減退、動作遲頓、缺乏自主性、妄想、易哭泣、感寂寞。

B.躁激症-為中醫狂證的怒或喜。
有跨張的自我意識、思想飛躍、情緒反應容易激發、活動過度、過度干涉他人事物、注意力短暫,衝動的行為且過當。若以容易激怒為主要情緒反應者,即為中醫的狂證的怒。若以空洞的自信、欣快及滿足為主要情緒反應者,為欣喜症,即為中醫的狂證的喜。

C.焦慮症-為中醫癲證的思。
廣義的焦慮症,除廣泛性焦慮症外,還包括強迫症、畏懼症及恐慌症。
症狀有憂心、焦慮、煩躁、肌肉緊張、擔心或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過度警戒、自律神經症狀亢奮,如:心悸、發汗、反胃、腹瀉、頻尿、頭暈…等。症狀持續至少一個月以上。有時為解除焦慮而有強迫性的行為。

D.畏懼症-為中醫癲證的恐。
對於經常性接觸的事物產生莫名、不合理、持久的害怕焦慮,如:懼高、懼空曠、懼封閉、懼孤獨、懼吵雜…等。並有強迫性的逃避渴望及行為。當面對畏懼對象時,會產生恐慌、害怕、逃避的行為。有時為無對象的害怕。

E.恐慌症-為中醫癲證的驚。
有陣發性強烈的緊張害怕,伴隨自律神經症狀,如有呼吸困難、心悸、頭痛、頭暈、胸悶,戰慄、發汗、有不實在的或快死去的感覺。怕作出衝動的事、怕生了病、怕發生災難、怕人際關係的挫折。為預期性的焦慮。

【中醫療法】

《藥物療法》依據辨證論治,以清熱、潛鎮安神、活血化瘀、袪痰、宣竅、收濇、利濕、養血、補益…等方法治療,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

 臟 恐 方:如溫膽湯。
 悲 憂 方:如深師龍骨湯等。
 哭笑無常方:如甘麥大棗湯。
 癲 狂 方: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情志療法》依據五行生剋制衡理論,而有以情勝情治法。如素問陰陽臟象大論所說:「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

《針灸療法》癲證者:針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勞宮、上星、曲池、後谿、神門,不用灸。狂證者:針如上加大椎、心俞、鳩尾、中脘、湧泉。加灸百會。

《導引療法》根據陽狂陰癲的性質,以行氣吐納以制其陽,以彈動手足導引以升其陰,藉調和氣血之有餘不足以輔助治療情志之陰陽障礙。

中醫則以論證分析作治則及立方的依據。並以氣血的虛實狀況作為導引及針灸的補瀉的指導。並以五行生剋制衡之理,以情治情的方法作為心理療法。

情緒障礙在現今西醫的療法效果不彰下,若能配合中醫的治法,方藥、針灸、導引、情治,應可對情緒障礙者的治療有所提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