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脊髓腔裡注入藥,痙攣病患站起來一切來得不容易!

三年前的一場車禍,害得大學生馬先生從龍虎青年倒退回小嬰兒狀態,吃喝拉撒全靠人張羅。五個月前,他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脊髓腔內Baclofen療法,腹部皮下埋入一個幫浦,維持廿四小時連續給藥後,他的嚴重痙攣鬆下來了。今天,他在眾人面前,可以拄著拐杖、穿上鐵鞋邁步走,一切來得真不容易!

復健部主治醫師周立偉說,馬先生被送進急診時,因為第四與第五節頸椎受傷,導致四肢癱瘓。他的情況類似當年從馬背上摔下來的「超人」克里斯多福,只是情況稍微好一點,屬於不完全損傷,可以說話溝通,還殘存部分運動功能。然而嚴重痙攣成為復健路上的最大阻礙,他的雙手無法持物,雙腿不但無法自主性活動,連照顧者想幫他伸直都不可能。更慘的是,肛門外括約肌因過度反射性收縮,甚至一週才能排便一次。

在植入幫浦之前,他試過高劑量的口服抗痙攣藥,也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療效都不明顯。五個月來,因為痙攣改善了,他得以展開積極的復健治療,如今進步到可以握筆寫字,自己拿湯匙吃飯,還有離床站起來練習走路。周立偉醫師鼓勵他,可以考慮完成學業,將來順利進入職場。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邱尚明說,正常人的大腦可以控制反射動作,防止痙攣發生,中樞神經受傷者則不然。肌肉若長期嚴重痙攣,將造成關節緊縮,身體也會感覺極度不適。治療方式很多,復健、藥物、開刀都有,口服Baclofen最常被引用。但三成左右的痙攣患者抱怨,無法忍受口服藥的副作用,或是療效一直不如預期。

十五年前,脊髓腔內注射方式問世時,是將Baclofen直接打進脊髓腔,因無須循環全身,劑量縮減至口服量的千分之一,避免了全身性的副作用。後來植入幫浦法發展成功,國內在去年引進,馬先生成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首位受惠者,現在他只要每三個月補充一次藥物,並視情況調整劑量即可。全球八萬多名接受相同療法的痙攣病患反映,術後的睡眠品質、疼痛程度、大小便功能、自我照顧能力,都獲得大幅改善。


新聞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