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立體導航式電腦斷層掃描儀(VCT)檢視『心』情!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賴和賢醫師表示,日前音樂人馬兆駿先生的突然往生,除了讓在民歌時代成長的我們留下無限懷念之外,也讓我們驚覺知不覺中我們竟已經漸漸邁入了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好發的年齡層。

賴和賢醫師表示,過去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較好發於年老的族群,因此對個人、家庭所造成的影響往往被視為自然衰老的一部份;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運動機會減少,飲食精緻化,生活壓力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的疾病也慢慢找上中壯年族群,或有甚者在三十多歲便已發病,而造成家庭、公司及社會的損失巨大,所以民眾不得不多加關注。

就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的發生而言,被證實的危險因子如下:

一、男性年紀超過55歲或女性年紀超過65歲:女性由於有女性荷爾
  蒙的保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明顯低於男性,男性大約是女性
  的三至五倍,但此保護效應在女性停經後則會漸漸退去。

二、具有早發性心臟冠狀動脈病變家族史的患者:相關研究指出,如果
  父母親或兄弟姊妹中有一人,男性在55歲、女性在65歲前後曾
  經心臟病發作,罹患早發性心臟病的風險將比普通人高出3∼4倍
  ;若其中有兩人曾經心臟病發,那得到心臟病風險將比一般人高
  12倍。

三、高血壓:當病人的血壓越高,則發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中風的
  危險性便越高。

四、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常人高出2
  至4倍,而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死亡率是非
  糖尿病者的三倍。然而,糖尿病這個危險因子,經由適當的治療及
  控制後是能夠被改變的。

五、血脂肪(俗稱血油,包括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代謝異常
:這個危險因子,經由適當的治療及控
  制後是能夠被改變的。

六、肥胖:肥胖已被證實了其和冠狀動脈疾病發生之間的關係,以亞洲
  人的腰圍而言,男性應維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應維持在80公
  分以下;腰圍每增加1公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便提高3%。
  這個危險因子,經由適當的治療及控制後是能夠被改變的。

七、代謝症候群: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其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會較
  一般人增加兩倍,且因罹患冠心病而導致死亡之死亡率也提高三至
  四倍。而目前對於代謝症候群,最主要能夠提供有效控制的方式仍
  以生活的改善,飲食的調整,運動習慣的養成為主,簡單的說就是
  要少吃多動。

八、抽菸:吸菸者血壓往往比未吸菸者高,而且降血壓藥物反應較差,
  故對血管的傷害又更為加重。抽菸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
  塞、主動脈瘤、周圍血管疾病、以及猝死發生的危險。

九、攝食反式脂肪: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5克反式脂肪,其心
  臟病發病機率便會增加25%。

賴和賢醫師表示,倘若具備有上述幾項危險因子之一,則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的機會則將比不具備有這些危險因子的人來的高,因此,最好能及早接受相關的檢查以了解目前心臟冠狀動脈以及腦部循環系統的狀況,並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儘早預防並處置。

許多疾病在早期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心臟冠狀動脈以及腦部循環系統的情形更是如此;除非冠狀動脈的阻塞已達到某一程度,否則身體是不會感到任何不舒服的,縱使有也只是一些相當非特異性的表現,例如短暫的胸痛或胸部不適等,而並不會以典型的持續胸口悶痛來表現,因此在此一階段就醫,往往因其症狀的隱晦不明,故較難在早期發現而疏於預防。

幸而,目前已有所謂的立體導航式電腦斷層掃描儀(VCT),利用數位化的影像處理並輔以3-D立體重建的技術,可清晰了解冠狀動脈的堵塞程度,並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儘早的採取有效的治療及預防。而此項檢查因具備有非侵入性,低風險,準確性高等特色,早已被許多先進國家視為早期診斷心血管疾病的利器。因此,倘若您是上述的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病變高風險族群,建議您不妨在您的年度體檢中為自己安排做個VCT虛擬冠狀動脈血管攝影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