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排便不正常?心理與生活習慣是影響主因

激躁性腸胃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為最常見的腸胃疾病之一,約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口罹患此種機能性的腸道障礙,在過去曾有許多名詞用來描述同樣的情形,例如痙攣性結腸( spastic colon )、黏液性結腸炎(mucuscolitis)、膜性腸炎(membranous enteritis )、神經性腸炎(nervous colits)等。

激躁性腸胃症候群是目前最被接受的名詞,但仍不足以表達患者的一些非腸胃的臨床表現,由於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加上缺乏足以做為診斷的特殊檢查或症狀,因此臨床上大都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做為診斷依據,目前對於此症之病因及生理變化仍了解有限,儘管如此,一般相信病人的腸胃蠕動異常,係受到心理社會壓力及情緒困擾的影響。

激躁性腸胃症候群臨床症狀

1•腹脹、過多腸氣、腸胃咕嚕聲、大便有黏液、口臭、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心灼感、反胃、噁心、嘔吐、便急等。

2•便祕與腹瀉的發生可以是持續、間斷或交替的形態表現,也可能合併腹痛。

3•腹痛通常不只發生一個部位,可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解便後可暫時緩解,而進食之後疼痛後會加劇。

非腸胃症狀

虛弱、疲倦、缺乏活力、肌肉疼痛、失眠、心悸、神經緊張、頭暈、呼吸急促、頻尿、無月經、頭痛等。

激躁性腸道症候群的成因迄今尚未了解透徹,但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提出四個主要致病機轉:

1•異常的腸道功能:例如以腹瀉表現為主的病人,不僅其空腸收縮次數在飯後較正常人增加許多,其整個結腸的快速收縮次數及高振幅壓力波的收縮次數也較正常人增加甚多。以便祕表現為主的病人,則出現相反的情形。

2•異常的內臟知覺:這類病人對腸道的膨脹擴大較敏感,尤其是迴腸、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直腸與肛門交接處三個部位更是敏感。

3•心理因素。

4•腸道刺激物:乳糖、果糖、山梨醇等糖類;膽酸、短鏈脂肪酸;食物過敏原。
 
當然器官性胃腸道疾病也會有相似症狀,故仍需仔細檢查,以確定病因及治療:

1•壓力處理:無需過度緊張、憂慮、調整情緒、放鬆自己。

2•症狀處理:內科療法仍可提供短時間的療效,並輔助行為治療的進行。

3.飲食建議:食用纖維較多食物,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

4•停止抽菸。

激躁性腸胃道症候群並不會影響病人的壽命,而且病人的症狀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消失,目前治療此種病人的策略較傾向於先作正確的症狀診斷,然後在嚐試性治療的同時,加入一些必要的特殊檢查,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新的檢查方法能夠完全了解腸道的活動功能,進而有效的控制腸道活動及內臟感覺神經,解決此一常見而令許多人困擾的疾病。


新聞資料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
本文作者:彰化基督教醫院 杜國銓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