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端午佳節吃粽子,要如何才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即將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們推出各式健康養生粽,教導大家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

衛生局指出,粽子的主要成分為較不易消化的糯米,再加上粽子大多含油量高、消化較慢,一般腸胃道功能較弱的人、小孩或老年人一定要記得「細嚼慢嚥」、「淺嚐即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陳珮珊營養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食用粽子時要特別注意食物份量的代換,例如:1個「北部粽」相當於1碗飯、2份肉類及2份油脂,只要再加上適量的蔬菜,就相當於1餐所需的份量,吃鹼粽時沾裹的糖漿,建議以代糖取代,若吃豆沙粽,則建議自製代糖豆沙餡,怕胖的人要注意熱量攝取,例如:北部粽與南部粽因為製作方法不同,北部粽熱量約為400~500大卡/個、南部粽熱量約為300~450大卡/個,至於有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有心血管疾病者,則應避免食用內餡中的鹹蛋黃、五花肉,建議選擇不用油炒的南部粽較適宜。

衛生局提供民眾歡渡端節的健康小撇步:
1•適量淺嚐、細嚼慢嚥:粽子因內餡、大小不同而熱量差異極大。大小適中(約180公克)的粽子1餐1個,每天不超過2個,再搭配新鮮的蔬菜水果是基本原則;如果需要減重或控制熱量的民眾,則依照個人需求,適量攝取,切勿暴飲暴食。

2•慎用配料,享受原味:吃粽子時常使用的蕃茄醬、甜辣醬等醬料,鈉含量高,對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較適宜。灑在粽子上的花生粉,油脂、熱量的含量高,對減重或需控制熱量攝取的民眾有負面的影響。因此攝取時應以原味為主,少一分配料,多一分健康。

3•食材多樣,均衡飲食:市面銷售的粽子多數脂肪高、纖維低,不妨自己動手製作『健康粽』,只要將粽子的糯米部份以各種穀類、雜糧取代,如薏仁、燕麥、紅豆等,不但顏色、香味十足又有嚼勁。餡料可改用杏鮑菇、香菇、竹筍等幫助消化的多纖食材,鹹蛋黃則可改用形狀相似的板栗降低膽固醇的攝取。端午大餐除了粽子外,還可搭配蔬菜或蔬菜湯(如:冬瓜湯、竹筍湯、蕃茄湯、絲瓜湯等)、及簡單的涼拌菜,加上適量水果,不僅吃的簡單、營養又均衡。

4•適量採購,正確保存:冰箱只能延緩食品腐敗、變質的時間,並不能殺菌、防腐,同時擺放食物要適量,過度擁擠會影響冷氣流通,導致冰箱內冷凍(藏)溫度不足,因此適量購買食品,才是保證食品衛生、安全的上策。目前超市、賣場幾乎全年無休,採買方便,端午節採購食品前先了解家中的需要,列出採買單後再上市場,切勿囤積,「現買現吃」才是吃出新鮮的高招。
本文作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