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老么容易便秘?

有此一說:

人體復原工程第10講:便秘的性格
吳清忠/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特約顧問

在觀察過許多重病的病人之後,慢慢的發現大多數的重病和性格有密切的關係。例如:胃癌的病人多數都有生悶氣的習慣;肝癌的病人脾氣不是很急就是很暴躁;乳癌的病人總是在婚姻的溝通上處於弱勢的一方;痛風的病人總是忙個不停…。愈來愈多的孩子有便秘的問題,便秘也和性格有密切關係。

一個朋友帶了他十四歲的女兒來找我,這個女兒長期便秘,總是三、四天至一星期才上一次大號,常常要借助甘油幫助才能順利大便。

 我問她母親:「她是不是老么?」
 母親:「是啊,這和便秘有關嗎?」
 我:「是的,老么比較容易便秘。」

在台灣,大多數現代家庭都只有兩個孩子,其中老么似乎便秘的機率比老大來得高,每次我這麼猜很少出錯。雖然老么常常是家裡最受寵愛的孩子,但是也是家裡意見最不受重視的孩子,大多數情形老么表達意見時,父母和兄長都會為他的童言童語而覺得他可愛,卻不會認真的聽他說些什麼,總認為他不懂事,他的話一定不重要。可是對於老么幼小的心靈而言,只覺得他真正想表達時,都沒人聽。

說了某些話,卻引來大家的開心大笑,這樣的環境變相的鼓勵他經常講些大家會笑的話。慢慢的瞭解了家人想聽的是什麼,就儘量的講些別人想聽的話。久而久之,他自己的意見不再表達,特別是不滿的意見更不會輕易表達,情緒上的垃圾就開始在心裡累積。心理上的垃圾不能排除,生理上的垃圾排泄也跟著出問題。這樣的性格,我稱之為便秘的性格,心理上的便秘性格,會引發生理上的便秘。

 我繼續問母親:「她是不是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
 母親:「才不會呢,她是家裡最多話的一個。」
 我:「我們試一下吧。」
 轉頭問孩子:「你覺得便秘好不好?」
 孩子看著母親回答:「還好啊!」
 我:「你想不想改善目前的便秘問題?」
 孩子還是看著母親回答:「都可以呀!」
 我:「你不覺得目前的便秘對健康不好嗎?」
 孩子:「還好啦!」

母親這時臉上才露出驚訝的表情,她總算明白為什麼我說她的孩子不表達意見,孩子的多話並不表示她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主要是母親沒有給她暗示。長期以來,她總是回答母親希望她回答的答案,今天母親沒有意見,她只好小心的回答。察言觀色是這一類孩子的專長,是他們討得家人歡心的法寶。當一些聰明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觀色時,父母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他的便秘性格已經形成,已經開始隱藏自己的想法了。

這種便秘的性格往往在幼年時就形成了,當孩子長期無法表達負面的情緒時,為了生存會發展出忽略這些負面情緒的逃避型性格。這種性格最終會發展成對自己的健康漠不關心,生病時除非父母強烈要求,不會自己求醫診治。即便生了病需要治療,也不是為了使自己恢復健康,而是為了滿足周圍親人的要求。這樣的病人最大的麻煩是當其生命受到疾病威脅時,根本沒有絲毫的求生意志。當病人沒有求生意志時,再好的醫療技術也很難發揮作用。

這樣的性格在幼年成形,長大之後很難改正,使得這種便秘的治療變得非常困難。除了必需從生理治療著手之外,同時還得做心理的治療,從糾正孩子模稜兩可回答問題的方式開始,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要對待他像個成人一般,認真的聽孩子每次的說話,並給予正面的回應和鼓勵。

除了家中老么特別容易有便秘的性格之外,有時老大也很容易有便秘的性格,這種情形多半出現在父母非常強勢的家庭,雖然在家排行老大,一樣沒有表達的機會。有一次遇到一個孩子,也是家中的老大,是一個父母早逝的孤兒,由姑姑帶大。姑姑忙於工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很少有對象可以表達心裡的想法,長時間累積的結果,就形成了嚴重的便秘。

雖然說家中的老么比較容易形成便秘的性格,但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經常處於表達壓抑的狀況,無論他處於那一個排行,都有機會形成便秘的性格。而且這些性格的養成往往在兩三歲或更早之前。因此,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謹慎。

請問以上說法正確嗎?謝謝。

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
用藥安全暨藥事品質推廣工作室 吳宗修藥師

其實這和父母親照顧小孩的方式有關,家中的老么真的比較容易生病嗎?不止便秘,以氣喘為例:一項美國報告顯示,假如家中有三個小孩,老三罹患氣喘的比例比老大高出了將近快一倍,醫生解釋主要是因為哥哥姐姐容易把病菌帶回來,不過也有國內醫生持相反看法。

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但是提醒各位家長,老三可不能隨便養,因為根據美國報告顯示,老么真的比較容易生病。

像在氣喘部分,來比較看看,老么罹患氣喘的盛行率35%,比老大的20%高出了15個百分比;因為呼吸道疾病住院的機率排行,也能明顯看出老么機率高於老二和老大,怎麼會這樣,老三身體真的都這麼差嗎?不過國內醫生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認為老大因為父母比較呵護,所以反而對細菌比較敏感,罹患氣喘機率比老么高。

兩派理論各有人支持,沒有絕對值,提供給爸爸媽媽做參考。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編輯部】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