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從420到2560 超迷你早產兒出院了

去年十月卅一日,體重僅四百廿公克的黃小妹,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誕生,經過近五個月的拉拔,今天她要跟著爸媽回家了。十二年前,出生體重五百卅公克的李小妹,創下台灣最小早產兒健全存活的紀錄,也是在五個月後出院,一路健康長大,轉眼間今夏將升入國中。兩位巴掌大的超早產兒,一先一後,目前都是國內紀錄的刷新者。

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主任蘇百弘說,黃小妹在妊娠廿四週時,迫不及待的來到人世,旋即被安上人工呼吸器,直到第六十七天才拔除氣管插管。現在她的體重已達兩千五百六十公克,聽力、視網膜、腦室檢查都正常,看來影響認知與運動神經等的併發症,應該都不會發生。

國內照護新生兒的能力已趕上國際水準,從救治早產兒的成功率即可見一斑。以該院來說,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者之存活率為九成八,小於一千公克為八成三, 介於五百至七百五十公克的超小早產兒,也有六成三的佳績。除了提升存活率之外,蘇百弘指出,讓早產兒日後活得健康,更是重要的課題。因此在李小妹出生的翌 年(民國87年),該院便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整合醫療、護理、社工、呼吸治療、復健等團隊,提供早產兒及其家屬全方位的服務,齊力呵護早產兒健康長大。

另一方面,早產兒畢竟不僅是個別家庭的問題,整個社會的負擔也無形中增加,根本之計應在預防孕婦出現早產。然而有時早產不可避免,蘇百弘認為,退而求其次, 應該將高危險孕婦或有早產跡象者,適時轉診到有照護能力的醫學中心安胎或生產,使早產兒一出生就有新生兒醫療團隊接手。該院這兩位超小早產兒之健全存活的記錄,併發症能降到最低,就是拜婦產科與新生兒科無縫接軌之賜。由此看來,醫療支出發揮最大的效益,社會成本即相對減少。因此,蘇百弘呼籲醫界及社會重視週產期醫療上的兩項重要課題:預防早產及高危險孕婦轉診。
本文作者:蘇百弘 主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