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頭頸癌放射治療常見之併發症及處理

放射治療在癌病的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在治療時,腫瘤周邊的正常組織或器官或多或少會接受大小不等的放射劑量,因而產生若干副作用。部份接受放射線照射的病患,可能在治療後發生疲倦、厭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心情鬱悶等現象。這些症狀可單獨發生,也可數個症狀同時出現,發作程度大都輕微且能以藥物控制。這類的放射線反應與治療部位並無直接關係,是一種間接性全身反應。除此以外,放療的副作用均發生在照射部位。以頭頸癌而言,可能的副作用說明如下:

皮膚反應

皮膚的問題是大多數頭頸癌病人在放射治療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的現像。皮膚在頭頸癌照射期間幾乎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反應,絕大多數患者在治療前兩週皮膚無任何反應。治療至第2-3週,累積照射劑量約1500-2000厘格雷(cGy)時,照射部位開始出現輕微發熱,同時有輕微發紅。皮膚反應隨劑量增加演變成鮮紅色,如同輕度曬傷般,這時皮膚溫熱、發癢,經過一兩週後可能出現如曬黑後之色素沈著,及乾性脫屑的情況。多數放射治療的皮膚副作用止於此。

少部份病患因體質因素、或放射劑量、或病患同時接受化學藥物的治療等因素,使得反應加重,有觸痛感、或起水泡等現象,嚴重者脫皮處可見滲出液,此為濕性脫皮。近年來頭頸癌病人常併用標靶治療,有少數病人會發生大面積的濕性脫皮。

皮膚乾燥脫皮時,在治療期間可以觀查即可,或塗抹類固醇,但不可在照射時於皮膚上留有一層膏藥。如屬溼性脫皮,則可用抗生素藥膏,必要時可採用透氣輕水性敷料,以減少傷口感染並加速皮膚復元。照射期間切勿在照射部位貼膠布,若須固定紗布,應以網罩取代。一旦貼上膠布,則不可撕下,否則極易將已脆弱之皮膚撕下。

口腔及咽喉

口腔及咽喉部位的黏膜對放射線反應較皮膚更為敏感,因此反應發生的時間往往也較皮膚反應早,甚至更明顯,如果再合併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可能會造成大面積的口腔或口咽部潰瘍,使病患痛楚難忍,因而中斷治療。一般在治療的第一週,味覺會有輕微的改變,往後數週,唾液分泌也會慢慢的減少而變得粘稠,同時粘膜開始變紅、充血,味覺也會開始暫時性的改變。待治療劑量達3000cGy以上(約第3週),粘膜上會有白色粘稠分泌物,甚至漸漸有白色偽膜形成。如果繼續治療(5000-6000cGy),則形成潰瘍,造成吞嚥困難。此時須放置鼻胃管或胃造?,以解決營養的問題,同時讓口腔及咽喉的黏膜得以休息。目前市面上亦有許多高熱量及含多種營養成份的製品,可在吞食一般食物困難時補充日常所需營養。另外麩胺酸(glutamine)具修補黏膜之效,可請教營養師後服用。在另外以抗組織胺、抗黴菌抗生素及局部麻醉劑調配漱口藥水,可以減輕疼痛及清潔口腔。其他有一些噴劑也有減輕黏膜炎的效果,可請教醫師開立使用。

血球數目減少及貧血

骨髓對放射線非常敏感,如果有大範圍的骨骼被照射到,較易產生血球及血紅素減少的現象。頭頸癌照射期間,白血球也有可能下降,尤其合併化學治療時。白血球減少,最令人擔心的併發症就是感染問題,嚴重者可因敗血病而致命。不過單獨放療時血球降低與貧血一般僅輕微程度,但無論如何,病患在放射治療期間,均應定期檢驗血液,以作為往後檢驗值對照的參考。

原則上每週檢驗一次,如果發現白血球小於2,000時,即考慮暫停治療,但有時為考慮治療的連貫性且又有白血球造血細胞刺激因子(G-CSF)的發明,故即使是白血球總數略小於此數,而病患的照射部位小,且本身亦無明顯不適時,在醫師專業評估下仍可繼續給予放射治療。若發生貧血(血紅素下降),則視貧血的嚴重度及症狀,由醫師專業判斷是否需進行輸血以改善貧血。

至於造成血小板減少(<100,000/cumm)的情況則更為少見,如合併出血或有出血可能性,亦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輸注血小板治療。不論如何,單獨因放射治療而造成循環血球成份減少到需以血液成份治療的情形並不多。

落髮

接受頭頸部照射的病人有頭髮脫落的現象,不過一般均為照射到之部位的小範圍落髮。而且除非患者頭部接受較高劑量照射(>4000 cGy),才可能造成永久性脫髮,否則一般治療結束後約三個月毛髮便會重新再生。

總之,放射線造成的急性副作用,並非人人皆會發生,絕大多數病患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的副作用較為輕微,甚至無任何症狀產生。尤其近年來放射治療設備不斷推陳出新,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電腦刀等,都逐步減少放療引起的副做用。至於症狀嚴重的程度,則和個人體質、照射組織或器官的敏感性、總照射劑量、照射分量、照射面積等因素有關。只要經過放射腫瘤科醫師及醫療團隊適當的評估及處理,一般副作用大都屬輕微,可以順利完成治療。
本文作者:任益民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