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用水思源,水源復健趣味多

台灣四面環海,氣候溫暖潮溼,年平均雨量豐沛,是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兩百多年前,農民經過長期的努力,引入溪水灌溉農地,農業引水是當時最重要的用水來源。統計民生用水占台灣每年使用水量的兩成,其中洗澡是每個人每天從事的事情。然而在十八世紀的某些社會,許多女性終其一生不曾入浴,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很多人對沐浴是相當陌生的,或許在物資不寬裕的年代,能夠每天有水泡澡是相當困難而奢侈的。


雖然沐浴文化在十九世紀的西方不普及,公共澡堂的興建在歷史上可追溯至西元一世紀,遭羅馬帝國入侵的英國城市巴斯(city of bath),當地的溫泉被羅馬人開發,到十二世紀成為風溼病的醫療中心,十八世紀成為溫泉療養地。


文獻記載德國商人首度在西元1894年在台灣北投發現溫泉,北投、陽明山、關子嶺與四重溪的溫泉在日據時期最負盛名。北投與陽明山的溫泉因有火山氣體溶入其中所以水質很酸。關子嶺的溫泉含有很高的鹽分,同時因為自沉積岩帶發生,有機物會分解,因此伴有天然氣隨溫泉冒出。四重溪溫泉位於屏東縣,清光緒年間即被發現,水質為鹼性碳酸泉。


溫泉含有許多有機與無機的成份,可以對身體進行調節作用,促進血液流通,鎮定神經,使身體組織柔軟化以及消除酸痛,是一種普遍的水療方式。水療是在水中進行復健運動治療,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因此在水中感覺到的黏滯性比空氣明顯,當身體在水中移動時會有受阻的感覺,水中的任何移動都會形成反方向的阻力;水越深壓力越大對血液,淋巴回流有很大幫助,水的浮力讓體重減輕,可以藉著水的浮力來誘發原本不良於行的肢體活動,同時減少受傷。因此可以作為中風,腦性麻庳,漸凍人的復健方式;泡溫熱水療浴對於心臟病患,糖尿病患的影響,國內外也有持續的研究 。


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鋪設自來水道,迄今使用超過一世紀。現在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我們可以很悠閒的在家中享受簡單的水療,例如將身體浸泡於含有微量鹽份的浴缸水中,因氯化鈉易於溶解、導電,會使身體形成小電場,刺激皮膚表面的毛細孔與末稍神經,達到促進新陳代謝,刺激中樞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無論在戶外或是家中進行水療活動,安全都是優先考量的,配合個人的需求與目標來調整,才能享受水帶給我們有別於陸上活動的體驗!

本文作者:仁慈醫院 復健科 石琳娜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