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枯萎的康乃馨—家庭主婦應正視自已的壓力

【案例】
48歲的陳太太,生平第一次至精神科門診就診。一進診間就緊張兮兮地說:『我一直擔心這裡是看”肖仔”的地方,所以拖了半年才敢來…』醫師問陳太太是什麼原因就診,陳太太忽然哭了起來。


半年前,陳太太因為小兒子積欠卡債捌拾萬元,而且循環利息高得離譜,於是擔心、生氣、痛心,又害怕—『萬一黑道找上門來討債怎麼辦?』,加上最近大兒子的憂鬱症又復發了,常常借酒澆愁,喝了酒又哭又摔東西,還嚷著要自殺,句句聽得做母親的好不心疼!因此,一向健康的陳太太半年來都睡得不安穩,常常擔心煩惱、整天唉聲嘆氣、連作夢都經常被嚇醒,往往天不亮就醒了,睜著眼睛翻來覆去到天明。

常常跟陳太太一起於早晨跳元極舞的王太太發現,一向樂觀開朗,喜歡跟左鄰右舍串門子的陳太太怎麼變了?她發現陳太太越來越常缺席,就算到了大家晨起運動的小學校園,她也是一臉愁容、很沒精神、提不起勁的樣子。王太太心想:這個樣子真的很像董氏基金會在電視宣導的那種所謂『憂鬱症』耶!到底要不要勸陳太太去看醫生呢?可是王太太又很擔心陳太太生氣,最後還是鼓起勇氣,忐忑地詢問陳太太到底是怎麼了?需不需要幫忙?陳太太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訴說兒子帶給她的煩惱,說她自己已經快精神崩潰了…於是在王太太的鼓勵下,陳太太幾經考慮,終於決定到精神科門診看診。


『前幾天是母親節,他們幫我慶祝,我很為難—不讓他們慶祝,怕傷他們的心;讓他們慶祝,又擔心已經欠錢還要花錢,唉…』醫師在心裡偷偷搖頭嘆氣—可憐天下父母心哪!『陳太太,妳放心好了,妳的病情交給我,我一定會好好幫妳治療。這是壓力引起的神經衰弱跟憂鬱症,吃藥會好的。』陳太太聽醫師一再保證,掛著眼淚的臉上,漸漸展露出笑顏。也決定回去後要按時服用醫生開的藥物。


【案例分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劉昇岱醫師表示,壓力所引起的焦慮症狀、睡眠障礙、憂鬱症狀,是一個極為普遍又極易被忽略的疾患。以陳太太為例,她發病的起因是因為兒子的事情讓她煩惱擔心,接下來出現睡眠障礙(淺眠、早醒、多夢、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再加上容易緊張的個性,白天想東想西,越想越怕,一直往壞處想,這些焦慮症狀及負面思考使得她連白天也不能休息,甚至打亂了她原本的保護因子—每日晨間運動,日積月累下來,就形成了焦慮症及憂鬱症,甚至影響到她原本可以執行家務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幫小兒子規劃還清卡債、將大兒子送醫治療等)。


因此,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壓力管理—尤其很多人忽略了,有時沒有工作的人,例如退休的長者,或是家庭主婦,一樣會有很多壓力跟煩惱的。但是這群人往往因為自己沒有工作,就以為自己『沒有壓力』。這樣的觀念限制了他們適度調節壓力的空間,並且延誤了就醫的時機,許多到門診就醫的民眾,明明是各式各樣壓力引起的焦慮或憂鬱症狀,已經嚴重到極度煩躁、想自殺了,他們都還說『我都在家裡,所以沒什麼壓力』,這只加深了他們的自責,並降低了他們對於自身承受壓力的適度調節跟處理。


劉昇岱醫師表示,像陳太太這種已經拖到產生憂鬱症的病患,首先我們會給予身心放鬆的藥物、助眠劑、以及抗憂劑。等到抗憂劑的效果在四到六週後充分發揮時,再慢慢減掉病患的助眠劑及身心放鬆藥物。這種從治療的一開始就以減藥為目標的治療,需要醫師跟病患之間充分信任跟合作,絕對不是『看』醫生就會好的。更重要的是病患能夠規則服藥,萬一藥物劑量或種類不合自身體質,也要跟原來的醫師繼續討論及調整藥物。


等到病患解除失眠、憂鬱、過度焦慮的症狀之後,病患自然會向外求助,解決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問題。所以不要以為『因為壓力引起的,所以找醫生也沒用(他能借錢給我嗎?)』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醫生在看診的過程中,除了給藥,也會提供基本的心理輔導及切合實際的建議,例如勸陳太太的大兒子戒酒就醫、去關心瞭解陳太太的小兒子為何財務管理不佳?是否開始找工作?是否罹患心理疾病(如躁症病患會亂花錢…)?跟陳太太討論究竟要在經濟上幫小兒子到什麼程度?或是教導小兒子如何為自己的財務信用負責?…

劉昇岱醫師指出,憂鬱症是所有疾病最後共通的終點站。人家說『久病厭世』,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此呼籲所有處身壓力之中、感覺難以承受、已經有失眠、焦慮、憂鬱等症狀的民眾,不要諱疾忌醫,早點治療,找出自己的壓力點並加以調適,才能早日恢復身心兩方面的健康。也衷心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擁有一個溫馨愉快的五月天。

本文作者:署立新竹醫院 精神科 劉昇岱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