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毛毛蟲變蝴蝶

走在淡水區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一隻可愛的毛毛蟲圖案,代表淡水區健康城市的標誌。至於為什麼要用毛毛蟲,而不直接用美麗的蝴蝶呢?在路上隨意問問淡水的在地人,他們肯定會這麼回答你:「因為淡水的發展就跟毛毛蟲一樣,是經過許多次的挫折跟失敗,才會在成蛹後破繭而出,變成美麗的蝴蝶啊!」

這個充滿歷史古蹟、風景優美的山城河港,曾因河川污染、交通紊亂、綠地缺乏,讓民眾苦不堪言;更令人憂心的是,居民自覺壓力指數及自殺未遂率均相對偏高,而且自殺一度成為造成當地民眾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這對於一個每年人口成長2,000、3,000人的小地方來說,當然是個重大的警訊。針對如此困境,衛生局、區公所、社區人士及國立陽明大學學者專家決定共同合作,推動健康城市計畫,並於2007年成立了「淡水區健康城市促進會」,希望透過促進會的運作,能進一步整合公、私部門及在地組織資源,促使更多地方民眾參與健康活動。

凡事起頭難。一開始,促進會嘗試透過講座、海報、單張來宣導健康觀念,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後來在理事長蔡葉偉的全力支持下,讓負責第一線執行的促進會總幹事黃月香決定土法煉鋼,經過深入訪談社區,才發現原來「由上而下」的宣導方式,不容易讓居民產生認同;唯有透過充份運用社區既有的組織推動,才能真正符合民眾的需求,讓健康活動本土化、在地化!

不過社區向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要整合談何容易?但黃月香的熱情與積極,還是吸引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像長期推動社區營造的蔡家村總幹事蔡瀛,屯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麗卿,都是她共同打拼的好夥伴。他們以「淡水人應該關心淡水事」,漸漸激發起各界參與的熱情,尤其許多閒閒沒事的退休老人,在促進會的鼓勵下開始參與討論,做志工,沒想到,纏綿多年的憂鬱症竟不藥而癒,讓家人驚喜不已。正如蔡瀛說的:「照顧老人不只是要讓他們吃飽,還要讓他們覺得活的有尊嚴,有意義參與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以後,他們走出了家門,融入了社區,也找回了生命的價值!」

深入瞭解民眾對健康的需求與期待,再加上學者團隊的建議,促進會擬定出「每天多走路、健康有保固」、「大家來種樹、環境綠美化」、「鄰里多關心、淡水樂活居」三大目標,以改善環境及身心健康為目標。不到2年的時間,淡水的風貌有了明顯的改變:老街垃圾變少了,交通改善了,社區綠地與活動空間增加了,安全通學路的出現,也讓小朋友走路上學的比率提高了。除此之外,竊盜案件減少了,新住民家庭的健康改善了,就連自殺率也降低了許多。如此亮眼的成績,終於在2008年加入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AFHC)的會員。

即使如此,淡水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促進會陸續規劃出7條結合健康道路,其中2009年舉辦的「滬尾櫻花健康行」,特地在步道沿途標示出健走必須消耗的熱量,讓民眾邊賞花邊健走,達到健康的目的。而最令促進會引以為傲的「藝術踩街嘉年華」及「反西仔」劇場等文化慶典,更是成功地在活動中置入社區參與及健康營造概念,讓不少原來自我封閉的銀髮族因為加入演出陣容而走出家門,參與社區,為推動健康工作加入了無比新意,也為淡水帶來更多觀光的人潮,無疑是替健康城市做了最好的示範與宣傳。

只要用心,總會有所不同。淡水的改變,猶如歷經挫折與失敗後的毛毛蟲,如今破繭而出,變成眾人豔羨的美麗蝴蝶,正準備展翅高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