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治療睡眠障礙辨証論治有一套

現代工商社會勞心的工作型態、機械化的日常生活,讓大部分的人都處於活動不足、用腦過度的高生活壓力狀態下。由於睡眠跟生活有很大的關聯,長期在壓力狀態下如:考試、失去親人、失業、感情挫折、重大政經變化或是結婚、中獎等狀態,容易產生睡不好的情形。在歐美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礙,在台灣比例也相當高,甚至連小孩也有睡眠問題。短期的失眠多能靠生活習慣的轉變而改善,若失眠情形超過三個月以上則通常需借助外力來改善。

中醫認為睡眠跟五臟的關係密切,五臟六腑不平和就會睡不好。其中心、肝、脾、腎與睡眠的關係尤劇。而中醫治療失眠依據造成失眠之原因不同而有異,心神被擾、心火旺盛,出現容易嘴破、夢境清楚、脾氣暴躁,此時要清心肝火;若易緊張、肌肉緊繃,躺下來翻來覆去、不易入眠,血液無法回到肝臟作解毒代謝,則用疏肝理氣的方式;吃大餐過後,腸胃消化不良,或是本身有胃酸逆流的情形,也會有失眠現象,此時需針對腸胃症狀治療,以改善睡眠品質。另外貧血、手腳冰冷、容易掉頭髮、臉色蒼白的人,晚上睡覺常多夢紛紜、似睡非睡,醒來非常疲累,這時就要強血補氣;而睡前用腦過度或年老,半夜易醒、醒後無法再入眠,易有頭暈、腰痠、耳鳴的腎虛情形,可用補腎固本的方式幫助睡眠。

除了中藥的協助外,穴位的按摩跟氣功導引也有助於睡眠品質的提升,例如神門穴、合谷穴、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按摩,毛巾操、太極、伸展操等,可以讓全身氣血通暢,改善睡眠。此外腳底有很多穴位關係身體的全身,故每天睡前泡腳15分鐘,改善手足冰冷、增加代謝循環,可提升睡眠品質。針對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病人,中醫常會用吳茱萸或乾薑貼於足底湧泉穴來代替泡腳。臨床上,對於一些脾虛、氣虛、精神緊張的民眾,也會建議使用薰臍的方式幫助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改善睡眠品質。

影響睡眠的因素很多,治療方式也會有差異,平時注意睡前不要從事過度刺激的活動,情緒起伏不要太大,不過飽過飢、不吃刺激食物如咖啡、酒、碳酸飲料等,睡眠的環境不要過亮或太吵雜,入睡前做些舒緩的運動,保持愉快放鬆的心情入眠,就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 陳玉娟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