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美食當前難消受食道弛緩不全身心俱疲

美食當前是享受,對某些人卻可能是折磨。一名七十多歲的婦人兩年來飽受肚子餓卻吃不下的困擾,和家人同桌吃飯時還得擔心吃到一半時,突然將食物原封不動吐出來的窘境,幾度向兒子訴苦說乾脆死了也罷。醫師表示,這位阿嬤得了容易被誤認為是胃潰瘍的「食道弛緩不全症」,最後是以手術方式解決食道管腔狹窄,現在能正常吃,也讓體重逐漸回升。

農曆年前兩個月,這位阿嬤因無法正常進食而求診。原本身形就單薄的她,近兩年來體重一路掉了十公斤而更顯瘦弱。由於想吃卻吃不下,就算勉強吃也容易吐出來,但身體又沒有什麼特別的毛病,讓阿嬤覺得很不平衡又無奈。她的兒子說,一家人吃飯時,母親總是吞兩口就走,就怕吃到吐出來掃了大家的興,真的很不忍心看。李姓阿嬤說,一吃飯就會哽在喉嚨這邊,結果得馬上吐掉才舒服,後來吃飯吐到怕,常常餓了就泡些牛奶喝。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表示,食道弛緩不全症主要是食道下端的括約肌發達而失去彈性,讓食物無法進入胃中,造成吞嚥困難,尤其累積在食道中的食物會在吃飯以及睡覺中無意識的吐出來,不僅困擾且有窒息的危險。通常前兩三年還算很正常,但會突然出現暴瘦的情況,這時食道的括約肌已經肥厚到幾乎完全失去擴張的功能,讓食物無法再往胃裡流,必須以手術來治療。不過,通常好發在三十到五十歲間,像阿嬤七十二歲高齡的病患比較不常見。

尹文耀說,其實阿嬤在兩年前就診時就發現食道下半段擴張不全,但還不明顯。可是今年過年前就已經無法正常喝水與吃飯。由於阿嬤年紀大以及有輕微的肝硬化,考量肝硬化常會有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而增加手術風險,決定先用藥物控制,只是效果愈來愈差,阿嬤忍到農曆年後表達堅決要開刀的態度,因為她說,不開刀可是要比死還難過。

尹文耀表示,先以內視鏡微創手術來為病人進行食道下端括約肌切開術,將肥厚的肌肉層切開,讓食道下層黏膜向外擴張來解除食道狹窄的問題,然後再進行胃底部摺疊手術來避免胃酸逆流傷害食道黏膜。因為手術順利,阿嬤在術後五天能一口氣喝下三百西西的水,一週後傷口癒合開始正常進食,一個月後就恢復八九成的功能,總算能再重回家裡的餐桌和家人團圓用餐。

食道弛緩不全容易被當成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一般胃病處理,經由胃鏡也查不出原因而易被拖延,有的病人還被認為是精神狀態有問題才會「無理取鬧」。尹文耀說,致病原因仍不清楚,不過患者除有難以下嚥、吃了會吐、忍耐度變差以及體重逐漸下降等情況,還會有食道鼓漲、胸前會痛等症狀,尤其,吐出來的東西沒有胃酸而沒有酸、苦的感覺,和胃食道逆流正好相反,還曾看過病人吐出三天前吃下的東西。建議在就醫用藥一段時間沒起色,同時也找不到食道與胃其它疾病如食道潰瘍、胃發炎、胃潰瘍等,就應和醫師說明情況且再度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