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關節反覆腫痛僵硬 類風濕性關節炎警鈴大響

過去半年來,55歲的黃太太手部關節疼痛腫脹反覆發作,她都在西藥房拿個止痛藥,吃一吃就會比較好,但如果停個一兩天沒吃藥,又會腫痛起來。這幾個月,上述現象益發明顯,早上起床時更是僵硬疼痛,需要經過兩三個小時之後,才會比較舒服;如果久坐不動,剛要站起來活動時,全身關節也會僵硬疼痛。她到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怪。

中年婦女好發,台灣約有10萬人罹病正常的關節內有一層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及保護關節,但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會產生炎症反應,關節因發炎細胞聚積而導致紅腫熱痛等現象。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全身性疾病,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認為這是一種抗原的免疫反應,可能是基因問題合併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此病好發於40-60歲,女性罹患率較高,男女比率大約3-4:1,中年婦女比較容易發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國人的盛行率約0.4%,較白種人的1%稍少。以此估計,台灣約有10萬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臨床症狀明顯,應及早治療防關節變形其症狀常是兩側關節對稱發作,關節會紅、腫、熱、痛、僵硬,尤其在早晨最劇。其侵犯多由小關節開始,如手指、手腕、再逐漸蔓延到大關節如膝、髖關節。患者的關節常因持續腫脹、破壞而致畸形,若控制不良,有時會出現全身性病變,例如血管動脈炎、神經病變、肝脾腫大、心包膜炎、貧血、發燒或體重下降等等。

根據1988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以下7項中符合4項即可確定診斷:
1.有關節或關節周圍的晨僵感,且持續1小時以上。
2.3個以上的關節發生腫脹現象
3.關節腫脹包括手部的近側指骨關節、指骨掌關節或腕骨間關節。
4.以上關節腫脹呈對稱性
5.發現身體有皮下結節
6.血液特定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
7.手部或手腕部位X光檢查,發現骨邊緣的侵蝕或關節周邊有骨質疏鬆現象。

2010年,美國與歐洲又共同提出了一個新的診斷標準,分為4大項,包含關節炎的數目、自體抗體的指數(類風濕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發炎指數,以及關節炎症狀時間的長短。據此可以更早診斷出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便及早治療,避免關節的破壞變形。

注意日常保健,游泳是病患最好的運動
患者除了平常配合醫囑規則服藥之外,在日常生活上的自我照顧,目標以解除疼痛為主。例如冷敷有麻醉效果,熱敷可緩和僵硬及疼痛;按摩肌肉可減輕疼痛,但不要在關節及發炎處按壓;急性期要臥床休息等等。平日要增加關節及肌肉的活動,但要避免激烈運動,例如游泳是最好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要站起來前先活動四肢關節;避免過度疲勞,避免提重物。生活作息上,要注意均衡飲食避免肥胖,禁食油炸及冰冷食物,避免熬夜,使用舒適的硬床墊,以及保持心情愉快。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風濕免疫科 主治醫師 黃柏豪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