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慎選花生製品以防黃麴毒素中毒

黃麴毒素是造成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味的花生製品可能潛藏黃麴毒素,無法讓消費者安心地大快朵頤。為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衛生署一直將花生製品的黃麴毒素列為重點監測項目之ㄧ,遇有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情形時,立即追蹤貨品來源並進行銷毀。黃麴毒素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消費者要怎樣選購花生製品及如何保存,才可兼顧美食與健康呢?

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近日在各地傳統市場、超級市場或食品商行,共抽驗花生製品108件,包括花生糖(含花生酥、花生角)、花生醬、花生粉及粒狀花生,多數產品的黃麴毒素檢驗結果均符合我國衛生標準限量15ppb的規定(ppb,ug/kg,亦即十億分之一),但仍有12件花生糖(含花生酥、花生角)發現含有超量的黃麴毒素。經深入追查發現,雖然這些檢體來自不同縣市,但皆由越南進口,其中黃麴毒素最高者更達240.4ppb,比規定限量多出16倍(檢驗詳細內容可至藥檢局網頁www.nlfd.gov.tw查詢)。黃麴毒素究竟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危害,而讓人聞之色變呢?

根據研究顯示,黃麴毒素是黃麴黴菌(Aspergillusflavus及A.parasiticus)所產生的二級代謝產物,經常污染花生、棉子、玉米、米、麥及堅果類等作物。台灣濕熱的氣候,剛好適合這種徾菌的生長條件(在攝氏24~28度、水活性達0.93~0.98時),黃麴黴菌大量孳生時就會產生黃麴毒素。由於黃麴毒素具有耐高溫的特性,即使以高溫烹煮,仍然無法去除。黃麴毒素主要有B1、B2、G1與G2等4種,經哺乳類動物代謝後會產生黃麴毒素M1與M2,其中以黃麴毒素B1的毒性最強。若以黃麴毒素B1餵食實驗動物,其LD50(半致死量)介於0.5~10mg/kg體重。由於黃麴毒素具肝毒性,大劑量食入會引起肝毒性發炎、肝出血及肝細胞壞死,長期低劑量食用時,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尤其會使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的罹癌風險增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在1987年確認黃麴毒素為一級致癌物,目前並未訂立每日容許攝取量,但食品中黃麴毒素的含量,應盡量減少至合理可達到的範圍。因此,加強可能污染黃麴毒素產品的源頭管制將可有效降低風險。為維護國民健康,衛生署對此次檢驗不符規定的產品,已通知各轄區衛生局追查同批產品及其來源,並依法查封銷毀。而在追查來源時亦發現,不合格產品皆由越南進口,因此也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協助,特別針對越南地區輸入的花生及其製品,逐批檢驗是否含有黃麴毒素,嚴格把關,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消費者在選購花生製品時,首先應挑選帶殼花生或真空包裝的加工食品,並應注意選購信譽佳、口碑良好商家的產品。花生製品應保存在乾糙、低溫的環境並儘早食用完畢,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避免黃麴毒素的污染,而且可兼顧美食與健康。

堅持「五不」原則終結誇大不實廣告
炎炎夏季衣著輕便,許多民眾不免擔心走樣的身材將會原形畢露,於是誇稱有減肥瘦身及豐胸功效的違規廣告,紛紛出現在各種媒體中。衛生署在今年1月至4月針對違規廣告監控結果分析發現,以女性體態為訴求的廣告所佔比例超過四成,尤以「減肥瘦身」、「豐胸」等效能為大宗。違規產品節目性廣告則以「洗油消脂素」居冠,宣稱『增加人體新陳代謝的速率,加速我們減肥過程的排脂反應,保證每個階段瘦身5~6公斤』。近來亦發現「非必去」宣稱『一顆一公克的錠,它能夠吸附九公克的油脂,在美國它已經實現了很多肥胖者瘦身的願望』,以及「自然豐胸青春法」宣稱『利用草本植物精華,針對我們的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的調協原理,研發出了這個可以活化體質美化肌膚還有這個可以豐滿胸部,讓我們女人青春永駐的超級豐胸法』等廣告有增多趨勢,而商業性廣告則以「青木瓜四物飲」居冠,上述產品的廣告訴求均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的規定,已由地方衛生局查處。

衛生署提醒,對廣告內容「太神奇」的產品,不管吃的還是抹的,民眾都要提高警覺,堅持「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的五不原則,拒絕購買誇大不實產品,以免花錢又傷身。遇有任何疑問時,可就近向當地衛生局詢問。本署也歡迎民眾提供電視、電台錄影帶、錄音帶等違規廣告資料,並善用0800-233-789檢舉專線向衛生機關檢舉,以確保消費者的健康與權益。衛生署將不定時發布違規廣告熱門產品新聞,並將違規廣告名單公布於網站(https://www.doh.gov.tw),歡迎民眾上網查詢。

健康小尖兵(二)葉酸
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負責人體內DNA的合成、胺基酸代謝及血紅素合成的工作,對血球的分化成熟及胎兒的發育有重大影響。缺乏葉酸會造成血清濃度下降、紅血球製造發生問題、貧血及生長遲緩等症狀,同時也會增加腦中風與心臟病等疾病風險。葉酸對孕婦尤其重要,若懷孕期間缺乏葉酸,不但會造成貧血、倦怠、臉色蒼白、暈眩、情緒低落、皮膚黑色素沉澱、呼吸急促等症狀,也可能會增加早產、生產困難的危險,而胎兒則易罹患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包括無腦症與脊柱裂症等嚴重傷害。

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葉酸,而動物肝臟、酵母、豆類及柑橘類水果等食物中也富含葉酸,其他如大麥、小麥胚芽、糙米、牛肉、羊肉、豬肉、雞肉、乳酪、牛奶、及鮭魚、鮪魚等食物,也是葉酸的主要來源。由於葉酸易受熱、光照破壞,也會隨著儲存及烹調時間的延長而漸漸流失,因此蔬菜應趁新鮮食用,避免吃隔餐剩菜或罐裝蔬果,同時應減少烹調的時間。葉酸的吸收很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而酒精不但會降低葉酸的吸收,也會增加體內對葉酸的損耗。

為了保障胎兒的健康及預防發生神經管缺陷,孕婦自懷孕前一個月到懷孕第四個月,都應該充足攝取葉酸,而哺乳也會消耗掉體內大量的葉酸,因此餵食母乳者,也要注意增加攝取及補充葉酸。雖然葉酸並無毒性,但攝取劑量過高時,會掩飾維生素B12的缺乏症狀,延誤B12缺乏之診斷,有鑑於此,衛生署建議,民眾可依各年齡層每日葉酸的建議攝取量與上限攝取量,適量攝取葉酸。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