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糖尿病與慢性合併症

醫師:「王先生,糖化血色素9.2%,眼睛有視網膜病變,血壓也高,糖尿病已12年了,我建議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否則會有很多合併症發生。」

王先生:「可是我不覺得有不舒服啊!視力是差了一點,還有腳尖覺得麻麻的而已,沒那麼嚴重吧?」

這是門診時常聽到的對話。

糖尿病病程是緩慢漸進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或許只是手足的麻刺感或冰冷、視力較以往模糊、傷口癒合得慢…等,不覺得對生活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常被忽略。糖尿病人血糖沒有控制好,就像器官泡在糖水中,會引起血管的內層受到破壞,血流不通暢及阻礙身體組織營養的取得,隨著時間及疾病的發展又可誘發多種併發症引發症,如:高血壓、冠心症、腎衰竭、神經病變…等,這將會為自己及家人帶來照護上的困擾及經濟負擔,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延緩或避免合併症發生。

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
可分成大血管及小血管的病變,大血管病變如腦、心臟及下肢周邊等動脈血管疾病;小血管病變有眼部視網膜、腎臟、神經病變。

腦、心臟等部位的動脈硬化會引發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血管疾病為糖尿病人死亡原因第一位;若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易有間歇性跛行、足部冰冷、感覺異常、傷口癒合慢…等表徵,而截肢病人中約有一半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罹患眼部病變為正常人的25倍,常見有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初期並無症狀且不影響視力,當視網膜運送營養的細小血管受損時,就會有新生血管增生,一旦這些新生血管纖維收縮,就會引起視網膜剝離、穿孔、出血甚至失明。在被診斷出糖尿病時即應接受眼底視網膜檢查。

糖尿病人因免疫力下降且易有尿糖產生,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高血糖是腎病變的主要致病原因,血糖控制不良及血壓高會導致微量白蛋白尿及尿毒症;若引起腎衰竭即需靠洗腎來治療。

神經方面的病變依發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若運動神經病變則會影響到平衡;若為感覺神經病變會有手腳末梢麻刺,尤其夜晚更明顯;影響到自主神經會引起排汗異常、便秘、腹瀉或排尿障礙、不自覺的低血糖…等。

如何預防併發症?
最好的方法是控制血糖及定期接受合併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這些病變,於發生後再治療無法完全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應與醫護人員配合,千萬不要以感覺來評定自己的身體狀況。

定期篩檢─遠離併發症相關指標
血糖自我監測-瞭解居家的血糖控制情形,作為飲食、藥物及運動調整的方針。建議能在三餐飯前,飯後2小時及睡前進行自我血糖監測,若感身體不適更應隨時監測血糖。餐前血糖控制在120mg�dl以內,飯後兩小時能控制在140mg�dl以內,表示血糖穩定,仍建議維持每週能至少測量血糖4次。

糖化血色素(HbA1C)-瞭解過去2至3個月中血糖的控制情形,治療目標為小於7%(相對血糖值170mg�dl),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指出,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可減少25%小血管併發症的產生,可減少16%粗大血管併發症的產生。

血脂肪─至少每年檢測一次,控制如下: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總膽固醇<200mg�dl、三酸甘油酯<160mg�dl
血壓應─控制<130�80mmHg
眼底檢查─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與治療追蹤,預防失明。
尿液微量白蛋白─每年檢測,及早發現腎病變,預防尿毒症。
足部保護感覺檢查─瞭解有無神經病變,能每日自我足部檢查。
本文作者:恩主公醫院糖尿病教室 范晶智 衛教師審閱 ◎內分泌科 林志明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