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面對慢性腎臟病,享受健康好腎活

延續生命的一分一秒,所追求的是人生高峰攀起的豪情,嚮往的是和諧生活的幸福,眷戀的是不可割捨的親情。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與尿毒症奮戰的過程中,堅持的勇氣與快慰是如此地宏大!
  
慢性腎臟病的進程,有諸多的臨床表徵,然而忙碌的生活常讓人忽略這些警訊,甚至習以為常,直至尿毒症的發作。身體檢查常可以對腎臟損傷有令人警覺的成效,如;國小入學的尿液篩檢,已讓很多潛藏的腎臟異常曝露出來。成人或老人健檢、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追蹤也能及早知道腎功能的衰退。當有蛋白尿、血尿、水腫、夜尿、貧血、高血壓或腎功能的下降,腎臟的保健、飲食和藥物的選擇、慢性疾病的控制,就顯得更為迫切。
  
『透析』俗稱『洗腎』,就其貼近民眾的語意而言,不外就是把腎臟失去功能後,所殘留下來的尿毒『洗去』。所以常有民眾誤解,以為有尿液的排出就是視同為腎功能正常的指標,有尿就不至於洗腎。是故千方百計,務求尿液的存在。而在錯誤觀念下的行為,往往導致透析介入的延遲,尿毒症危及生命的情況和傷及其他器官的不良預後。
  
『透析』源於戰爭醫學,是替代功能的奇蹟。急性腎功能損傷者,若其腎功能所負責之水份、電解質、毒素無法排除造成水腫,電解質失衡引發之心律不整,毒素累積之酸血症,凝血功能異常,就是透析介入的時機。
  
然而,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所介入的時機點是尿毒的清除不良和營養狀況的難以維持。所以是否需要透析,指標是殘留腎功能和營養代謝的好壞。站在照護病人的立場上,透析所能輔助的效果並不是恢復所有腎臟的功能,而是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這也是最符合經濟效率和人道關懷的抉擇。
  
在門診,很多病人在得知自己罹患腎臟病時都想問『我會不會需要洗腎?』
  
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日益增加,若被診斷是慢性腎臟病,擬定治療策略是避免(或延緩)腎功能惡化的第一步。
  
『我該如何做?』 
減少腎臟負荷>>代謝性疾病的控制、低蛋白飲食、污染物質的減少攝取、藥物的有效使用、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了解腎臟的重要性
腎臟是一高血流而且是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若有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不良的代謝物堆積,腎臟這個過濾器一定是會受到傷害。
  
有效的控制三高
血糖在糖尿病的控制不僅在於當次血糖值的控制,而更需醣化血色素(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控制在6.5%~7.0%的範圍內,甚至在尿液中的白蛋白也是監測的目標,因為它是糖尿病腎病變的指標之一。若在正常血糖、適量補充蛋白質(一般建議每公斤體重每日攝取0.6公克的蛋白質,盡量少吃肉、魚、蛋、奶、海鮮、內臟等食物)和血管張力素抑制劑的有效控制之下,能夠有效延緩腎臟病的病程。血壓的控制若能達到<130/80mmHg之情形下,對於腎臟血流的破壞能降到最低,同時對於心血管有保護效果。血脂的代謝;雖然在末期腎病變的患者身上,療效甚微。但是若能將慢性腎臟病病友(第三、四期的狀態)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00mg/dl之下,就能有巨大的心血管保護成效。
  
服用保健食品或藥物前,需經醫師評估
很多腎友及家人求好心切,不惜血本,上天下海,食療藥膳樣樣來,花了不少錢購買保健食品或偏方,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讓身體還沒補到,就已經發生高血鉀引起心律不整,或尿毒太高引起身體不適。另有些腎友卻好服用健康食品,但有些食品都是靠宣傳而聞名,並非在醫學上有實際證實的療效。因此,不論中、西藥均有傷害腎臟的風險。但是,慢性腎臟病既已存在,病程就會持續。所以藥物的選擇在不同的病情病程階段之下,均有不同之考量。利尿的效果也常是一些腎友們評斷藥物成效的指標,殊不知利尿不利毒,而會加重腎臟循環的不足,補氣、補血之藥物又會加重腎臟負荷,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道理。另某些藥物具有腎毒性,所以,使用藥物前必須讓醫師評估後再服用,也應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才不會花錢,又傷身。
  
養成適度運動習慣、戒菸、不酗酒、適量喝水不憋尿,皆是慢性腎臟病照護重要的一環。
  
人生旅途中,總有許多挫折與磨難,卻也充滿了無限可能。面對慢性腎臟病,若能抱持樂觀積極的態度,懂得尋求正確醫療資源管道,醫囑順從性,才能享受健康好”腎”活!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 吳明燦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