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認識孩子的悲傷-處理篇

不同年齡的孩子,在失去爸爸或媽媽的同時,都會影響著他們的發展,同時因為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不能完全明白失去爸爸或媽媽,所帶來的複雜情緒。



▲ 0~3歲的孩子:無法了解什麼是死亡,如果爸爸或其他家人的死亡,對他們而言,可能不像媽媽的死亡那麼有感覺;但如果是照顧者如媽媽的死亡,會讓他們覺得很不安、變得愛哭或行為上出現改變。
   
處理:

1.維持正常的作息時間:不因另一半的死亡,而影響到原本照顧孩子的方式,應保持孩子正常作習及生活。
   
2.直接說出死亡一詞:以簡單的句子「爸爸走了」、「沒有媽咪了」,協助孩子了解親人是不會回來了。



▲ 3~6歲的孩子:認為死亡是暫時的,也認為死去的人是生活在另一個地方,因此解釋死亡時更應該注意措辭。孩子仍會表現傷心或退化行為。甚至會運用遊戲表達出死亡相關的動作出現。
   
處理:
   
1.告訴孩子死亡的意義:用口語化的方式清楚告訴孩子,不用含糊字眼使孩子產生疑惑。千萬不要用「媽媽睡著了,不會再醒來了」來回應,這樣會讓孩子不敢睡覺,影響睡眠。
   
2.關心孩子的情緒反應:當孩子感到難過時,可以鼓勵他哭出來,給予孩子關懷與擁抱,與他們一同哭泣,疏發情緒,並讓他明白任何情緒反應都是正常而可以被接受的。
   
3.分享另一半生活點滴: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傾聽他的心聲,與他們分享及討論另一半的生活點滴,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提供一個安全及穩定的環境。



▲ 6~12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已經跟大人相同,也知道每個人都會死去。較小的孩子會依賴父母的情緒支持,較大的孩子可能較獨立,會保護自己並思考如何避免死亡,但也難以面對爸爸或媽媽的死亡。
   
處理:
   
1.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討論彼此的感受,互相了解心中的想法,彼此分享、鼓勵、支持與哭泣。
   
2.誠實的告訴孩子對方過世:不隱瞞另一半過世的事實,與他們討論將來家庭受的影響及改變,與孩子一同整理逝者的遺物,讓孩子選擇和保留部分的物件作紀念。
   
3.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若孩子過於安靜、疲累、退縮、飲食及睡眠狀況有改變,都必須提高警覺,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給予支持與協助。

4.鼓勵孩子疏發情緒:讓孩子多參與娛樂、戶外活動,為自己及孩子重新尋找生活的樂趣與意義,鼓勵孩子用正向的方式疏發情緒,如寫日記、畫畫、製作紀念冊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