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睡不好一定要看醫生嗎?

「醫師,最近聽說吃安眠藥,腦癌發生機率會多98%啦!到底還能不能吃藥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儀蒂表示,睡眠障礙不管是入睡困難或持續睡眠困擾,若影響到民眾日常生活狀況,就有需要積極處理。

圖片來源:by FrameAngel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一般病人來求診時,醫師會先排除是否有內外科疾病(如攝護腺肥大、氣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或者最近是否有新使用某些藥物(如某些降血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內分泌作用藥物、精神科用藥、化療藥物…等),接下來再針對個人狀況作建議。

目前針對失眠的評估工具,有多項睡眠生理檢查(Polysommography),用於懷疑與睡眠有關的呼吸異常,腕動計(Actigraphy)用來辨別是否有生理時鐘週期異常,但因紀錄時間長,使用並不普遍。目前臨床常請病人做睡眠日誌,提供醫師有價值的睡眠資訊。另外,像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也可探討廣泛性的睡眠問題(包含睡眠總時數、睡眠干擾、安眠藥物的使用…等)。

林儀蒂說明,目前非藥物療法主要著重在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希望可以抑制神經興奮,改善焦慮,達到誘導睡眠的效果。替代療法有芳香療法或某些如退黑激素(Malatonin)、纈草(Valerian)等口服或經皮膚吸收。

當上述方法皆未能有滿意療效時,醫師會建議短暫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如傳統的苯二氮平藥物(Benzodiazepine),但此類藥物共同的副作用是淺眠,且老年人必須減量以免造成跌倒的危險,自行減藥或停藥容易出現戒斷症狀(焦慮、失眠、新計、盜汗…等)。

新一代非苯二氮平藥物(non-Benzodiazepine)對中樞神經的化學接受器選擇性較高,具有選擇性,減少對睡眠結構的基本影響,對呼吸沒有抑制作用,適用於有肺病或老年患者,但也有像入睡後失憶、口乾等副作用,其他有些抗憂鬱劑,抗組織胺有時也被醫師作為替代性藥物選擇。林儀蒂強調,藥物對於失眠來說,還是輔助治療、非藥物治療以及心理社會問題介入,才能整體幫助病人免除睡眠障礙困擾。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 林儀蒂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