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慢性病照護正確「4步驟」,速效降低感染機率

對於糖尿病患者、洗腎患者等慢性病患者,或長期臥床的患者而言,可能會出現多年無法癒合的褥瘡、足部潰瘍等慢性傷口,如果病患身上出現傷口,卻沒有獲得良好的照護,不僅會延遲傷口癒合,甚至會增加感染的機率。至於該如何及時保護傷口,避免受外界環境刺激,又可促進癒合並降低感染機率呢?此時傷口敷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特地彙整出傷口照護「沖、擦、敷、看」4撇步,供民眾參考。 

圖片來源:by kdshutterman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1. 沖:受傷時首要步驟應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或礦泉水沖洗。
 
2. 擦:沖洗後將多餘的水分擦去,此階段是傷口照護最重要的步驟,處理好才能避免細菌感染與傷口潰爛。 

3. 敷:擦掉傷口上的多餘水分後,要用敷料保護傷口,過去常選用紗布作為敷料,但紗布屬於乾性敷料,會讓傷口過於乾燥,且容易沾黏傷口組織,導致更換敷料時容易再次破壞傷口,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選用像人工皮的親水性敷料,其密閉性可避免細菌感染,而親水性的特質,也能讓傷口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 

4. 看:使用敷料之後,應定期觀察傷口的情況,觀看親水性敷料上所吸收傷口組織液的飽和程度,決定是否需更換敷料,讓傷口快速復原。 
 
食藥署提醒,照護傷口使用的沖洗用生理食鹽水、親水性敷料及紗布等皆為醫療器材,選購時要記得至有販賣業藥商許可執照之店家,購買前先看清楚,是否有標示衛生福利部核發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確保購買到合法醫療器材,在使用醫療器材之前,也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遵照正確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才能發揮醫療器材的功效喔。
本文作者: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