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論中西藥物之藥性

藥學博士吳宗修藥師在九十四年度中國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論文中提到:在傳統的中醫藥學領域中,任何藥物只要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能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皆可稱之為中藥。所謂中藥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三方面︰(1) 藥物具備特殊的性能表述法,如性味、歸經、升降 浮沉等;(2) 用中醫藥學術語表述藥物的功效,如清熱解毒、舒肝理氣、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等;(3) 按中醫藥學理論單獨或配伍使用,如熱証用寒涼藥,配伍各藥按君臣佐使關係共同構成一個效能架構,與機體的證和症相對應,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只要具備如上三方面內容的藥物即為中藥。
吳宗修認為歷來中醫藥學就是如此確定中藥基本內容的。如乳香、沒藥等成為中藥。原不為中國所產,而是按中醫藥學理論和相關內容進行研究,使具中藥基本內容而成中藥的。目前雖對現代西藥未做系統研究,但近幾年臨床用藥和研究表明,一些西藥的確能具中藥基本內容,如考的松類西藥,對陽虛証效佳,對陰虛証效不佳,說明其具補陽作用;阿托品這一西藥,服後出現口乾,顏面紅赤等,說明為熱性,而臨床研究更可發現,對陽脫的休克,四肢涼、顏面白等証狀,用後四肢溫,顏面紅,可見為熱性;慢性細菌感染疾患多為虛寒証,一些抗生素用後無效;而對急性細菌感染之疾患,多為實熱証,用之具效。可見為具寒性。
吳宗修指出如此將西藥歸納出傳統中藥的基本內容,可使一些不良回應得以減輕或避免,如此西藥中化之新觀念在未來將可促進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產生新型的醫藥學。
(九十四年度中國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議(2005)論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