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為所欲為.K5225檔案No.1

開幕茶會:2008年7月12日(Saturday) 下午03:00
展覽日期:2008年7月8日(Tuesday)-8月3日(Sunday)
展覽地點:天使美術館 台北市信義路三段41號1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21:00

  藝術國度本是最自由開放的場域,尤其當代藝術打破傳統創作規範,更展現了藝術的無限性。天使美術館(www.acdp.com.tw)側身台灣首善之都一角,多年來致力於經營台灣藝術環境發展,包括「藝術、生活與時尚」、生態藝術、當代藝術等層面,提供藝術創作者、欣賞者一個展演、對話的舞台。不同於歷年在館內暑假推出的生態教育展,今年本館將自然生態教育相關主題展移至館外,如:鳥類(國父紀念館)、蝴蝶(高雄駁二特區)、空拍(鼎新電腦)等,而在館內進行另一種別開生面的藝術生態展。本次「為所欲為.K5225檔案No.1」,以六位當代藝術家的結合展出為主軸,即期能藉由暑假時間,有更多閒暇參與藝術活動的大、小朋友,能進一步透過互動展出親近當代藝術。
  在本次展出中,館方邀請知名藝術家蔡志榮為策展人,由江宇、楊林、郭弘坤、廖迎晰、耿皓剛、陳仁彬六位當代藝術家聯合展出,欲讓不同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共同營造一個「個別性」之外的網絡關連,進而產生某種力量場域。就像是磁性的吸引力,時而相吸,時而相斥;又像是六重奏鳴曲,不同聲部卻能交融成具對比、結構的音樂,藝術家們在各自基調的基礎上,產生、安排了自己的組分,而形成有層次、彼此一致的聯繫。

江宇.境隨心轉
  江宇,以抽離性的繪畫表現用噴點粒子營造多層色澤為質感的肌理表達,俯瞰意象的畫面,佈有類似街道的幾何切割及層疊的色塊、線條;嚴謹的計算分割畫面,理性地建構其繪畫層面。畫面中水平、垂直、對角等交互關係,位移、速度、延伸、銜接創造一種不易解讀的空間,觀者視線可自由的內外游走。江宇作品中隱喻了某些時代性的科技社會訊息,建築、地鐵、空照圖、衛星導航等具科技感的視覺印象,逾越了虛擬或心象空間。而畫面上的數字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敘述,在有限的空間裡錯置,激盪出一種屬於自我的創作語彙,重建其內心的真實秩序。

楊林.浮生掠影
  楊林的作品透過「數字」來影射生命的起浮與記憶的沈澱,數字成了主導其創作最直接而有力的符號。她以個人生活中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或心靈感悟,嘗試採取不同角度的凝視,揭露出自體的反思,更將內斂的情感隱藏在畫面;楊林對其主觀的自我事件,分別拼合、顛倒、集中、分散在作品中,如同浮生掠影。圖中每個片段象徵著每個人一生中有限與短暫的記憶,而華麗低調的鏡面壓克力複製記憶,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反射,讓觀者能在視覺上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秘密。她對時間的宿命觀,使得一個數字或一組日期,都足以成為生命過程裡複雜點滴的秩序化結果。

郭弘坤.模仿藝術
  貢獻出多樣性的觀念藝術舉動,充實臺灣當代藝術創作的面貌,身為藝術家使郭弘坤引以自豪。但一般習慣通常性創作的欣賞者,粗淺的歸納為單純多媒材製造,卻透露出社會沒能發掘多樣性藝術型態的優點,反而培養用單一眼光看待創作價值的特性。基於作品所招逢的委屈引郭弘坤回觀,世界藝術發展的主流,一直都在反映時代。西元六、七○年代,正值工業發展起萌和成長期,大環境中的代工製造業產品改變了地方產業,現代化國際大城或度假勝地的形象,成為商品代言及交易勝算的重要考量,有太多諸如此類事件,都成其深刻的成長影像紀錄。此次展出作品,郭弘坤以機械式報時功能時計的概念,將臺北城門影像納入創作繪圖,加上北門、小南門的城內門口影像,揭露我這幾個月內的生活影像日記,以及臺灣季節的時與事。

廖迎晰.基因再造
  廖迎晰的敘事脈絡是將人類身體各器官或是醫學科學的基因符號,獨立成其意象圖像,那些諸如炫目的螢光色彩、富科技感的反光材質,或近似變形細胞之造型線條,都成為其基本的符號主軸。而這些被抽離出來的圖像,又與諸多層次的符號或背景交錯混喻,形成新的空間意象。廖迎晰以:「追求時尚,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宣示了個人放棄所謂藝術中的「崇高」、「意義」等大論述。她關注情感的宣洩、空間無限性的探索,甚至是對「當下」直接的知覺,自個人生活切入普羅社會使作品、觀念與行動間的連結,產生了某種美學系統的重組。

耿皓剛.自由自在
  耿?剛在義大利期間,受教於超前衛大師Diego Esposito,作品常以破除習慣性的構圖,重置剪裁後的隨意造型。欣賞八大山人寫意的生活方式,以他的思維融入其內,因此耿?剛作品雖因形式與風格有所變化,但帶有形單影隻與寂靜的個人特殊語彙。本展作品以材質為主題,然在其心境上,卻不因外在的事物而有了分別對待,更借用國畫的點苔技法(嵌寶點)與水晶混搭,就像是毛筆沾滿了墨,在空間中點出節奏與趣味。結合綜合媒材,由理念而心境,由放下分別而放下煩惱,在一念之間,尋得自由自在。

陳仁彬.關於「我」創作
  與藝術闊別一段時間之後重回創作之路,陳仁彬此次為這次聯展準備了兩件作品第一件作品是一件錄影作品,目前暫名為「梁山大鬍子」(Beard),它是將攝影機倒轉之後,拍下其臉部的上半部,以不熟習的視角來觀看,令人由陌生而重新認識「我」。(註:「Beard」在英文裡除了是鬍鬚之外,也有「對抗」的意思。)另一件作品「捍衛」(Are you threatening me?),是一件裝置作品,在十個一公尺乘一公尺乘五十公分的透明壓克力盒子中,陳仁彬置入一千把刀,在視覺上呈現為一面寬五公尺高兩公尺的大面刀牆,用這件作品來捍衛自己創作意志的決心。

  理念對於藝術家來說就是他最能掌握自身調性的基礎,每位藝術家皆有其自身對於美或是藝術的理念表達。相對於個人理念而言的「獨奏」,交響曲是由多種不同的頻率共同完成,雖然每一位演奏家也有對重奏的演奏理念有自我詮釋,然而我們必須理解重奏的主軸除了自我理解以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是那種能夠將多位演奏者協調起來而成為一體性的東西。因此,當演奏者進入了重奏的演奏當中,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一種對於獨奏之外的新的演奏理解。基於同樣的概念,聯展在一種趨於共同生成的狀態下,可以理解出什麼不一樣的創作內涵。因為這畢竟是組曲而不是獨奏,所以那種被視為「需要調和的東西」,不但不是影響藝術家表現的阻礙,相反的還有可能使創作者平日慣於的思考、使用的形式,藉由一種需要「它性」(Other)的理解才能完成的表現,去打開自己平日不會去觸及的觀看角度。
主體以外的「它性」力量,除了是當今藝術界慣於使用的團體議題策略,事實上也是當今全球化的文化發展中極為重要的議題。基於一種相互理解的存有增生,所有的存在方式莫不以架構平台的方式去取代傳統天才或大師年代的獨白式表達。在一個處處尋求理解開放的年代裡,任何的理解也都欲求他人的參與或對話,或有可能的話,這種對話還不僅僅是一對一的影響,甚至於是網絡式的立體對話。因此本次策展主題是以共生的開放對話做為影響藝術存有作為起點,將六位藝術家置於各自熟悉的都會語境的大平台,展現了異於以往的共鳴式表達,是為策展之「交響樂曲」系列的第一章節,具實質展出概念的No.1。

  「為所欲為.K5225檔案No.1」,自2008年7月8日至8月3日在天使美術館展出,由蔡志榮策展,聯合江宇、楊林、郭弘坤、廖迎晰、耿皓剛、陳仁彬六位藝術家,除現場展設外,展出作品同步在天使美術館網站(www.acdp.com.tw)、部落格平台進行藝術賞析與討論。因應暑假藝術教育推廣規劃,本館邀請展出藝術家駐館導覽解說,將開放時間改為每週二至週日10:00-21:00,邀請所有人共同來認識當代藝術議題。

資料來源:天使美術館
https://www.acdp.com.tw/index.aspx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