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臟衰竭,心情也衰竭

心臟衰竭,心情也衰竭_圖1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60多歲身材壯碩的黃先生(化名),有典型的三高病徵,因疑似冠狀動脈心臟病相關的心衰竭症狀接受心臟科住院治療。他曾聽過友人接受心導管檢查的經驗不好,連帶影響了自己接受進一步檢查的意願,加上住院期間逐漸出現對生活失去興趣、胃口不佳、輾轉難眠、強烈的負面思考等等,於是就在自己的堅持下從心臟科自行要求出院。

根據統計,約有五分之一的心衰竭病人合併憂鬱的症狀,而這些憂鬱的病人中,約有一半可能達到臨床顯著憂鬱的程度;而也有超過半數心衰竭病人具有明顯的焦慮症狀,這表示病人需要接受積極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臨床證據顯示,憂鬱本身對心臟的影響包括:增加動脈硬化的程度、增加不健康生活型態的可能、壓力賀爾蒙升高(導致血糖血壓不穩定)、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加凝血的風險)等等;此外,心衰竭合併憂鬱症的病人,若不積極接受治療,可能導致生活品質變差、因負面思考或體力不足導致身體活動度下降等。綜合來說,心臟衰竭的病人,心情也可能會衰竭;而心情的衰竭,更會讓心臟的衰竭日益惡化。

姑且不論焦慮憂鬱的成因,單單因為焦慮憂鬱本身,而讓病人畏於接受適當心臟疾病診治這件事,就有足夠的理由讓精神科來協助心衰竭的病人。正如黃先生一般,可能會因為情緒的症狀,就此不回去心臟科,就全人醫療的觀點,醫療便無法全面性的幫助到他。

所幸,心臟科在離院醫囑的其中一項是,建議他至精神科追蹤。

「可是我就是沒怎樣呀,家裡也沒別的事情,怎麼就這樣一蹶不振了呢…」黃先生十分氣餒。

引導黃先生娓娓道出自己的擔憂與不適的過程,多少讓他有種被認同被了解的感覺。在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後,我也嘗試說明情緒與腦與心臟的關係,最後是勉強接受了我的治療建議。

經過幾週的追蹤,治療發揮了一些效果,他開始會看看電視,出門走走,情緒也好了些,想法也沒那麼悲觀,於是我再次和他討論治療心臟疾病的意義。

這回,顯然就容易多了。

焦慮憂鬱情緒不再對黃先生有那麼大的影響,他的思緒變得比較清晰,能夠多角度去審視治療的利弊得失。終於,他再次返回心臟科,願意和心臟科醫師討論接下來的治療方針。

從身心醫學的角度來看,精神科乃是他科醫師重要的合作夥伴。當心臟衰竭,心情也同時衰竭的時候,病人若能藉由精神醫療的介入而得到更妥善的照護,將會是精神醫療價值之所在。

心臟衰竭,心情也衰竭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