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怎麼選?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怎麼選?_圖1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院訊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培甄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劉爺爺長期在腎臟內科追蹤慢性腎臟病,上個月醫師告知女兒,劉爺爺的腎功能已經退化至一般人的10% 以下,應該要開始準備洗腎了。女兒的疑問隨之而來:大家都講洗腎、洗腎,到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該怎麼選呢?

透析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血液透析」(洗腎),另一種是「腹膜透析」(洗肚子),各有優缺點。民眾在選擇之前,應先充分了解不同透析治療對應的生活型態改變,考量自我照顧能力、家庭支持程度等等,並配合醫療團隊,預先計畫慢性腎臟病治療方針,建立透析管路等,才可享有妥善的透析治療過程。

血液透析

腎臟功能變差時,無法代謝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素、水分;血液透析治療便是利用具「半透膜」特性的人工腎臟,透過「擴散」的原理,讓尿毒素自濃度高的血液擴散至濃度低的透析液中,最後再將乾淨的血液導回靜脈血管中。

此循環需有理想的血管通路,因此進行血液透析前,需先進行手術建立自體瘻管,若是本身血管條件不佳,則會植入工瘻管做為洗腎接口。

血液透析需要固定至醫療院所進行,視個人情況每週進行二到三次透析療程、每次時間約4 小時。血液透析最常見的併發症為低血壓以及抽筋,因此洗腎過程中護理人員每小時會測量一至二次的血壓值,以避低血壓造成的危害。

因患者每隔二至三天才進行一次血液透析,患者在飲食以及水分的限制上相對較為嚴格。除了醫院,亦有專門洗腎診所的設立,民眾可以依照就醫便利性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洗腎場所。因血液透析過程有醫療團隊把關,適合醫護依賴感較強、需要安全感的病人。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則是在腹壁上裝置永久性管路,由此將透析液灌入腹腔內,利用人體本身的腹膜作為半透膜使用,亦是透過擴散原理,讓尿毒素自濃度高的血液擴散至濃度低的透析液中,最後再將留置在腹腔內的透析液流出。

病人若是採用連續性可攜帶式腹膜透析療法(CAPD),一日需自行換液四次。基於身形上的差異,男性大約每次灌入2000 毫升、女性大約灌入1500 毫升的透析液。每次約2030 分鐘便可完成換液,換液時段可彈性配合上班、就寢的時間,不需拘泥特定時刻,大多數患者是於起床、中午、傍晚、睡前等四個時段進行換液。

目前還有另一種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病人可以利用晚上睡覺的8 10 小時,利用機器執行多次、較長時間的透析。此方法通常不會干擾睡眠,僅睡前將輸液管與機器連接,起床後拔除即可,且健保也有給付,病人接受度頗高。

腹膜透析的優勢在於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能夠彈性配合工作與生活作息,病人也能自己隨時進行調整,自主性高。另外,持續而溫和的透析方式,對於維持殘餘腎功能較為理想,加上一個月回診一次即可,適合還在工作,並且健康管理意識高、自主性高的青壯年族群;移動不便的長者亦適合腹膜透析,以減少移動搬運的次數。

透析液中含有葡萄糖,有提高血糖的風險,因此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監控血糖。目前也有新型的透析液為澱粉溶液,可改善血糖升高的問題。

腹膜透析有腹膜炎的風險,然與血液透析相關的感染風險相當。另外,長期腹膜透析,後期可能造成腹膜功能降低,併發水腫、喘等症狀,屆時可再考慮轉為血液透析治療。透析治療的日常照護血液透析病人建置瘻管的該側手臂不能搬提重物,每天需自行觀察瘻管血流狀況,瘻管處可順著血流觸摸是否有震顫或聆聽是否有血流聲,若是發現瘻管塞住,需立即前往醫院治療。平時可對瘻管肢側熱敷以及做握拳運動,延長血管使用壽命。

腹膜透析病人在換液前,須充分清潔腹壁傷口,減少感染機會。除了洗手、戴口罩,也應選擇不通風的場所,避免寵物進入同一空間,以免受到粉塵毛髮汙染。腹膜透析病人不能泡湯、泡澡,洗澡時需做好防水措施,可利用防水貼布等,保持傷口乾燥也避免傷口感染。若是傷口發生紅腫、滲液,或是肚子痛、發燒,以及透析液變濁等狀況,應立即返回原醫院治療。

透析病人的旅遊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透析治療後,因透析治療會增加能量的流失與消耗,病人必須採取「高蛋白飲食」,以免造成營養不良、肌肉萎縮、體力衰退等情況。外出旅遊時,血液透析的病人可以事先聯繫當地可執行血液透析的醫療院所,在旅途中安排床位及時間。並在原洗腎單位申請「洗腎病歷摘要」,醫師會填寫該患者的病史、用藥與洗腎好發狀況,以利接手的醫療團隊了解該患者的透析情形。

腹膜透析患者外出旅遊較不受限制,國內旅遊僅需自行攜帶足夠的藥水及機器,國外旅遊也可尋求透析液海外送貨服務。當腎功能小於一般人10-15% 時,就應該提早進行透析準備。做好日常照護、健康管理,在台灣的健保制度與優良的醫護照護之下,腎臟衰竭不是絕症,透析患者都還有數年餘命,甚至洗腎十幾二十年的患者也不少見。

預先了解各種洗腎療法的優缺點,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才有充分的時間溝通討論並進行準備,找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