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腎臟移植傳愛 慢性腎臟病人獲新生

腎臟移植傳愛 慢性腎臟病人獲新生_圖1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志揚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第五期慢性腎臟病人或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產生末期腎病變的病人,原有的腎臟已經無法繼續清除血中廢物,在此階段,「腎臟移植」被視為透析治療之外另一種積極治療的方法。

腎臟移植其實不是「換掉一顆腎臟」,而是將另一個人捐贈的腎臟植入體內腹腔內,連結尿路、血管,使之代替原來的腎臟功能。目前腎臟來源可分為活腎與屍腎,許多屍腎的來源來自發生車禍被判定為腦死的傷者,經由器官勸募小組接觸後捐出,遺愛人間。捐贈前,會檢查捐贈者的肝功能、尿液、並照腎臟超音波,以確定腎功能正常。目前台灣每年等待換腎的病人大約7 千人,但是每年捐贈腎臟的數量僅大約2百顆,需求相當迫切。

活腎移植 節省漫長等待 有條件要克服

人體有兩個腎臟,但是只要靠一個腎臟就可以維持基本的生理機能,因此腎臟移植另一個來源是五等親以內的活腎捐贈。由於是直接一對一的捐贈,不用在等待換腎的漫長名單上苦苦等待,對於有換腎需求的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然而有人形容等待腎臟移植就像是「排隊買樂透」,並不是先排隊就可以先得到,還需考量基因配合、手術風險等問題。

捐贈者及受贈者雙方除了基因配對之外,還會以腎臟超音波檢查捐贈者腎臟結構以及腎功能是否良好,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未來可能會影響腎功能的疾病。另外要確認捐贈者與受贈者都適合進行腎移植手術,手術前會由內、外科醫師審慎評估手術風險,並且會診精神科醫師、社工師,確認病人身心靈以及家庭狀況都穩定,可接受重大手術。

若是有感染症狀、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者、長期臥床者,或罹患重大疾病,如癌症、重度失智症、中風等,換腎後對於生活品質之提升依然有限者,不適合進行手術。並且由於換腎後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假若病人服藥依從性不高,身邊又沒有家屬照護,也不適合進行腎臟移植。另外愛滋患者則只能在愛滋病毒無法被偵測的情況下互相捐贈。

抗排斥藥降低抵抗力 術後慎防感染

腎臟移植手術需要進行全身麻醉,捐贈者可採用腹腔鏡完成手術,受贈者則需使用傳統手術完成。一顆腎臟從捐贈者開始手術至移植到受贈者,整個過程大約是8 12 小時的手術時間。

腎臟移植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植入的腎臟視為異物,進而產生免疫作用。為了讓移植後的腎臟能夠在體內存活,手術結束後病人就必須立刻開始服用抗排斥藥,避免對於新腎臟產生強烈的排斥。

由於抗排斥藥會導致抵抗力降低,因此術後病人必須住在單人或雙人病房,減少被感染的機率。術後可能會有手術造成的傷口疼痛,但數個小時內,新的腎臟會開始排毒、製造尿液,若病人有順利排尿可作為手術成功的指標。移植手術結束後約兩週可以出院,返家之後也建議在獨立、少人進出的房間休養,以避免被感染。

腎臟移植病人要服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回家前必須要由醫護人員進行詳盡的衛教,並且病人需要持續服用抗排斥藥物,因此需學會自行照護的技巧。換腎手術過後,仍需要持續追蹤腎功能改善程度,同時保持照護腎臟的良好生活習慣。若是發生小便量變少、發燒、傷口或腹部疼痛,血壓或血糖的急劇變化,都應盡快回診就醫。

腎臟移植的病人日後醫療都應盡量回原醫院看診,若是不得已在其他醫療院所就診時,也應主動提供看診醫師現在正在服用的藥物,或利用雲端藥歷系統,使醫護人員了解用藥紀錄,以避免其他藥物加強或減弱了抗排斥藥物的藥效。

目前台灣腎移植手術五年存活率約九成。根據國內外統計,接受腎移植手術的病人,平均延長10 年壽命。相較於透析療法,雖然換腎手術因為開刀、抗排斥藥等,前期費用較高,但是後期會逐漸減少藥量,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因而節省的醫療資源、耗材費用也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