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爸比媽咪,我聽見了!兒童人工耳蝸「術後聽語復健」該怎麼做?

爸比媽咪,我聽見了!兒童人工耳蝸「術後聽語復健」該怎麼做?_圖1

作者/吳哲民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山谷文教《人工耳蝸翻轉人聲 耳科權威吳哲民回首20年》

199911月到20193月,本人的人工耳蝸植入人數555例,其中小於6歲的植入者佔全體之比例為66.8%,大於18歲者有108位,所佔比例為19%,因此多數案例是成長為中小學的在學學生。長期追蹤他們的聽語復健成效,是我們人工耳蝸團隊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

短中長期「術後聽語復健成效」評估法

先天性聽損兒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後,聽語復健成效該如何評估?英國學者SummerfieldMarshall勾勒了一個流程計畫,可依照短、中、長期三個階段,對照該時期的評估項目。

爸比媽咪,我聽見了!兒童人工耳蝸「術後聽語復健」該怎麼做?_圖2

長庚發表唯一的華語兒童復健成效研究

根據法國一項10年研究,有67%的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發展出可被理解的口語能力、78%進入一般常態班級就讀、79%有辦法使用電話;在安靜的環境下,這些孩子的開放式單詞聽知覺成績平均可達72%,在噪音下則為45%。

我們人工耳蝸團隊針對華語兒童的研究亦有類似發現,多數先天性聽損兒在接受術後聽語復健2年半後,可不借助讀唇理解常用短句;可能因為如此,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的父母,其教養壓力在植入人工耳蝸2年後能獲得緩解;使用人工耳蝸4年以上的兒童,有能力使用電話與親近的人溝通,並能聽懂至少七成的電話對話。

而在使用人工耳蝸達3年時,人工耳蝸兒童之聽能表現即趨於穩定。我們研究的、經由密集聽語復健的案例,手術植入3年後,86%的兒童可不靠讀唇聽懂日常對話,5年後、近六成孩童所說的話可為一般大眾理解。此結果顯示,語前失聰的兒童需要5年的術後追蹤,而若能更早進行手術與聽語復健,或者經由語言評估與治療等介入,人工耳蝸療效可能更佳或更快達成。

此外,一項使用由英國Nottingham人工耳蝸中心發展,教養者、聽力師觀察代填的主觀問卷發現,其中聽能分類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量表(CAP)平均成績達平穩狀態(6分)不再上升、口語清晰度(SIR成績)則是在術後5年時達到最高。

人工耳蝸孩童艱難的起跑點

雖然很多孩童擁有不錯的聽能和清晰的口語,但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不少人工耳蝸植入孩童仍有溝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使用的語句句法、了解他人的語意和在不同情境使用特定語句上,仍有不足之處。然而我們也發現,國小患童雖然溝通能力較差,但其學校成績、適應表現均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我們也進一步發現,植入人工耳蝸的國小學童雖有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然而他們掌握文章結構的能力較差,且對於語意、語法的理解能力從國小二年級開始便落後於正常聽兒,需要加強。

在篇章寫作方面亦有類似傾向,人工耳蝸兒童有能力寫出句法正確的文句,但寫出的文章較短、組織較差且缺乏情節。Boons等人此方面的研究亦指出,與聽力正常的孩童相比,多數人工耳蝸兒童仍然對構詞與句法方面的知識較為低落,敘事技巧也較為不足。

儘早植入,成效越顯著

語前失聰的患者,如能及早植入人工耳蝸,我們的追蹤顯示85%的孩童可以進入一般國小的常態班級就讀,與正常聽兒接受一樣的教育。許多植入者在學業、職場上都有傑出的表現。

術後經過聽語復健,人工耳蝸兒童在安靜環境下的句子語音辨識率可達九成,單詞聽辨亦達八成,有能力使用電話。個案具有基本句型閱讀理解能力,然而在詞句理解、句法方面的知識仍顯不足,也較難掌握整體文章的精髓。寫作時,文章架構與敘事技巧有待加強,部份患童術後也有注意力與認知方面的問題。我們的研究與多數文獻皆指出,越早接受人工耳蝸植入(2歲以前),成效越顯著。

林口長庚醫院人工耳蝸團隊曾和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合作,為612歲植入人工耳蝸的國小學童,舉辦國語、數學能力會考,結果顯示,受測者一般能夠達到平均水準,極少數甚至達到資優標準。

「密集聽語復健」是成功關鍵

植入人工耳蝸之後,家長的功課其實才正要開始。「很多家長以為裝上去、聽到後,就沒事了」。每次遇到植入人工耳蝸多年卻仍然不太會講話的孩子,了解後果然都是很少做復健的個案。

配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後,密集聽能及口語訓練才是日後能否順利開口說話、與人溝通的關鍵。要有耐心、定期地陪孩子回醫院,由聽力師將植入體的電極調整、設定到最清晰的位置,再教孩子辨認經由處理器傳出來的各種環境聲音與語音、學習仿說,並與孩童一起到聽語復健專門機構,接受密集聽覺及口語訓練。語前失聰的人工耳蝸植入幼兒,一般需要2年的時間來呈現良好的聽語復健成效。

爸比媽咪,我聽見了!兒童人工耳蝸「術後聽語復健」該怎麼做?_圖3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