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吃雜糧不配蛋白質,反而讓腸道生病!醫師公開13個傷害腸道的壞習慣

吃雜糧不配蛋白質,反而讓腸道生病!醫師公開13個傷害腸道的壞習慣_圖1

作者/良醫健康網  撰文/胡維勤   整輯/黃慧玫

99%的疾病都始於腸道

人的腸道有8∼10公尺,平均每隔3.5公分就有一個彎折,腸道表面積大,接觸外來細菌的機會最多。同時,人體中99%的毒素是由腸道產生的,人體中84%的致病菌是在腸道內滋生。一旦腸道健康受損,疾病叢生。

慢性病是以腸胃為中心,逐步形成並擴散到各個系統的,當其他系統出現病變時,腸胃是首先進入疾病狀態或發生病變的,即「腸胃中心論」。

腸道垃圾堆積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年人的體內平均有3∼6.5公斤的腸道垃圾。即便我們每天都排便,也總會有食物殘渣滯留在腸道的褶皺內,日積月累,它們在細菌的作用下乾結、腐敗、發酵,逐漸形成黑色、有惡臭、有毒的腸道垃圾。

腸道垃圾在有害菌群作用下腐敗、變質,釋放大量毒素,一方面直接損害腸道健康;另一方面進入血液循環,侵襲其他內臟器官。腸道垃圾堆積會導致口臭、臭屁增多、大便乾結、各種皮膚問題等,進而還會損害肝臟、腎臟功能。

腸道菌群失衡

腸道微生物的分布、種類、數量和比例有規律,與人和環境保持著動態平衡。飲食結構變化、年齡增長以及四季變遷等,都會影響菌群變化,甚至情緒、睡眠、工作緊張程度等,也會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間接影響腸道微生態。

腸道菌群就像人的另一個器官,在食物分解、營養吸收、免疫反應、新陳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腸道菌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形成一種動態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壞,引起腸道菌群和功能失衡,就會引發各種疾病。

不均衡的飲食會對腸道造成負擔

腸道是人體消化食物的重要場所,也是全身營養物質的加工場所。在人的一生中,腸道要處理多達65噸的食物,可謂是身體忙碌的器官之一。當進食不規律、飲食結構失衡時,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受損,進而引發諸多健康問題。

「高脂少纖」飲食,破壞腸道內環境

飲食中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為了消化脂肪,身體只好分泌更多的膽汁,如果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的有害菌便會將膽汁酸轉變成有致癌性的二級膽酸。加上纖維素攝取不足,使排便不暢,腸道內的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進而擾亂腸道內環境平衡。

只吃五穀雜糧類,易磨損腸道

當長期以玉米、燕麥、蕎麥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為主食時,食道、腸胃等消化道黏膜細胞易受磨損,需要蛋白質來修復。如果食物中缺乏蛋白質,便可能導致消化道上皮細胞分化異常而發生癌變。

暴飲暴食,增加腸道消化負擔

暴飲暴食,需要消化系統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以消化、吸收吃進去的食物,務必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同時,暴飲暴食也會打亂腸胃道消化、吸收食物的速度,破壞腸道的正常運轉,久而久之,會破壞腸道穩定。

進食速度過快,加重腸道工作負荷

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充分咀嚼,口中唾液的澱粉分解酵素對食物的初步消化不完全,食物進入腸胃道後,需要增加腸胃道工作負荷以分解食物,長久以來會損傷腸胃道。

忽略排便信號,排便更不順暢

吃過早餐後的30多分鐘,隱隱約約有了便意,但無奈身在公車或捷運上,只好忍著到公司再解決。然而,一到公司,又要開會,又要處理繁雜的事務,一個上午就這樣過去了,便意在來一次又忍一次之間,逐漸被忽視了。

排便是受意識控制的脊髓反射。正常人的直腸內通常沒有糞便,當腸的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時,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衝動經盆內臟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傳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質,引起便意。

以正常人來說,直腸壁內的感受器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臨界值,當達到此臨界值時即會引起排便反射。排便受大腦皮質的影響,意識可加強或抑制排便。如果經常抑制便意,使已經到達直腸的糞便又返回到結腸,使直腸逐漸失去對糞便壓力刺激的正常敏感性。久而久之,大腸對發出的便意信號反應越來越遲鈍,接受到排便的訊息逐漸減弱,嚴重者甚至失去排便感。另外,加上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吸收過多而變得乾硬,又會進一步加重排便困難。

腸道敏感,易受壓力影響而不適

腸道,透過自主神經與大腦相連。自主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相互平衡制約中。一旦交感神經處於上風,就會破壞自主神經的平衡,使腸道的蠕動變緩,腸壁肌肉運動失調,引發痙攣,進而導致腹痛、腹部不適、便祕或腹瀉等排便障礙。壓力過大或長期精神緊張是使交感神經處於上風的主要因素。

此外,有科學研究表示,人一旦壓力過大,腸道內的有益菌就會減少,腸道菌群可能失去平衡而出現諸多的腸道疾病。腸道內細菌狀態的失調又會導致壓力加倍增大,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維護腸道健康,必須適當地減壓。

不正確地使用藥物只會加重腸道不適

一旦感覺消化不良、腸胃飽脹得難受,或遇到便祕、腹瀉等問題,許多人會選擇透過藥物來改善。但長期不正確使用藥物,常會加重腸道損傷,引起更多健康問題。

不正確使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會減緩腸蠕動

抗組織胺類的藥物可以用來舒緩過敏反應發生時各種不適的症狀,可是吃了這類藥物,有些人卻會出現嗜睡現象,昏昏沉沉;有些人吃了則會發生便祕或排尿不順的副作用。

當身體出現過敏症狀時,不問緣由隨意使用抗過敏藥物,反而會讓糞便在腸中停留時間變長。其中水分被過度吸收,糞便含水量減少且在腸道內滯留變硬,會引起或加重便祕。

濫用降壓藥、鎮痛藥會讓腸道變乾

降壓藥物具有排出體內水分的作用,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得乾硬;解熱鎮痛藥物則會抑制黏液分泌,讓腸道變乾,兩者都會引起便祕。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如果不注意使用方式和劑量,會使腸道缺水而變乾。

盲目補鈣,腸道罷工

對於腸道蠕動較慢的人,比如老年人,如果補鈣時貪多,吃鈣片的分量超標,或補鈣的同時吃竹筍、菠菜等草酸含量較多的食物,鈣與食物中的草酸等成分結合,形成難溶物質,腸道負荷過重,可能罷工而引起便祕。

不正確使用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

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影響排便。如果長期服用抗生素會增加身體耐藥性,破壞腸道內菌群平衡,進而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消化和吸收。

亂用瀉藥會損傷腸道功能

不少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害怕便祕會讓毒素在腸道堆積,導致臉上長斑,一發生便祕就趕緊服用瀉藥。瀉藥雖然能緩解便祕,但如果長期使用,可能損傷腸壁神經,影響腸道功能。

★本文經《良醫健康網》授權刊登,內容摘自維他命文化出版《超神奇!腸道減齡法:飲食計畫╳運動保健╳生活調理,遠離便祕、腸躁、腹瀉、痔瘡,讓腸道變年輕的便活新法則》,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