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腸中風導致腸衰竭 「小腸移植」為續命丹

腸中風導致腸衰竭 「小腸移植」為續命丹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榮總外科部兒童外科主治醫師 蔡昕霖

65歲黃先生,11年前因突發性腹痛就醫,發現罹患罕見的腸繫膜動脈栓塞,俗稱小腸中風。術後,雖保住性命,卻失去了所有小腸,導致飲食吃完即瀉,完全無法吸收,被確診為腸道衰竭,被剝奪正常進食。

這11年來,病患只能接受居家全靜脈營養照顧,仰賴點滴維持水分與熱量攝取。然而,長期使用高濃度營養劑注射易引發如反覆菌血症、大靜脈栓塞、腎功能受損、免疫失調等併發症,讓黃先生反覆進出醫院,苦不堪言。

多次面臨生死關頭,唯有小腸移植才能續命。因此,黃先生決定勇敢面對,毅然接受移植建議,但多次突發的感染與意外,使他屢屢錯失移植機會。直到今年8月,終於等到大愛捐贈。經由臺北榮總器官移植團隊歷時11小時的手術,終於成功完成小腸移植。

經過此移植手術,臺北榮總成為國內第二家成功完成小腸移植的醫院,也在當天寫下全國唯一醫學中心,同時完成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等所有器官移植項目的紀錄。

移植團隊中的兒童外科主治醫師蔡昕霖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是手術難度高、移植後照護困難,更重要的是,植入的小腸功能無法預期。

蔡昕霖進一步說明,此類患者通常已歷經多次手術,腹腔沾黏情形嚴重,必須先剝離沾黏,並拿掉剩餘的小腸;再花時間執行動靜脈血管重建、讓血液重新灌注、腸道重建吻合,以及將植入的小腸拉出造口,作為術後內視鏡監測通道,以利後續確認有無急性排斥。

然而,術後照顧更是嚴峻的挑戰,除了讓病患開始進食,漸進式的食用糖水、流質、細碎食、稀飯等;定期以內視鏡檢查與腸道切片,判讀病理組織,以預防術後常見的急性排斥,也讓進食節奏與免疫抑制藥物劑量調整有所依據。

蔡昕霖提醒,小腸移植對於受贈者的篩選條件非常嚴格,如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不能患有任何惡性腫瘤,並且通過移植評估。進行小腸移植手術的醫療團隊,必須具有一定的執行能力與規模,如具備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病理科醫師、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等。

他呼籲,小腸中風多發生於65歲以上、有心臟或腦血管病史者,相關族群應多注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