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眼科精準醫療趨勢 屈光白內障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 成全擺脫眼鏡的心願

眼科精準醫療趨勢 屈光白內障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 成全擺脫眼鏡的心願 _圖1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師 林浤裕、中壢大學眼科診所院長 林鴻源

40歲李先生,工作為鎖匠。因工作所需,常長時間借助LED強光單眼直視鎖孔構造開鎖。某日,察覺右眼出現霧茫茫一片,赴醫就診檢查,確認因水晶體混濁阻擋,直接影響視力,確診為白內障。

收治個案的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師林浤裕表示,李先生由於水晶體中央部位混濁程度高,若使用傳統光學檢查設備,容易因水晶體混濁干擾量測的度數,造成術後恐存有度數,幸好,現在可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解決此困境。

手術中移除掉混濁的白內障後,搭配「術中即時測量科技」,能植入準確度數的人工水晶體於準確的散光軸位置、精準定位、再次驗證,使術後滿意度更為提升。李先生術後恢復良好,測量裸視為1.0且沒有殘餘散光,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50歲陳先生,為了找回視力,3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過了幾年,發現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就醫後確診為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0.4,確診白內障。

陳先生上網搜尋資訊發現,年紀大面臨水晶體老化混濁的問題與雷射近視手術角膜弧度改變問題無關聯,水晶體老化混濁仍須接受白內障手術,但卻可能需要再次戴回眼鏡,不禁感嘆好不容易重獲的裸視感又將被眼鏡束縛。

所幸,陳先生的主治醫師中壢大學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告知,可透過新科技「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提高測量屈光度數精準性,大幅提升術後不再需要配戴眼鏡的機率。術後,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

----------------------------------------------------------------------------------------------

根據檢保署統計,白內障手術一年近20萬例,居國內三大非緊急手術之冠。林浤裕解釋,在眼球內瞳孔之後方有一透明組織稱為「水晶體」。當原本透明的水晶體變為混濁時,導致光線無法折射聚焦,而造成視力模糊不清,稱為「白內障」。

白內障嚴重時,會造成視力衰退、視力模糊、影像重疊、眩光及光暈、夜間視線不良、對顏色辨別能力降低,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高危險族群為高度近視、高齡長者、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戶外活動不遮陽等。

白內障治療仍以手術為主,點眼藥水僅能暫緩病程,並無有效治療。手術方式為摘除白內障水晶體後,再植入人工水晶體。林浤裕提醒,過度成熟的白內障,會引起青光眼、葡萄膜炎,故不宜等到白內障過熟時再手術,以免發生合併症。

林浤裕指出,傳統白內障手術可植入的水晶體,有許多材質、度數、單焦或多焦等各式不同功能性可供選擇,有助於矯正術後視力恢復狀況。

許多人誤以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除了重見光明,甚至可擺脫眼鏡,事實上,本身就有散光、高度近視、遠視、老花等問題的患者,若採用傳統白內障手術,即便用了最貴的人工水晶體,術後卻仍可能看不清楚,若視力未達標還可能需要第2次的手術,術後不滿意的人數高達6~7成。

他解釋,因為傳統白內障手術是在術前測量患者的屈光度數,但由於混濁的水晶體尚未移除,因此在量測時有可能會發生度數的落差,無法真正掌握患者的真視力;而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以及高度近視患者,則分別因為角膜弧度改變、眼軸長度拉長,進而導致術前測量準確性較差。

顯示「測量病患度數的精準性」,是影響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清晰度的重要關鍵之一。所幸,目前有機會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突破此瓶頸,手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讓患者有機會完全擺脫眼鏡,重回裸視1.0的清晰人生。

林鴻源解釋,「術中即時測量科技」以單點無害雷射光進入眼球,經生物辨識影像引導系統測量角膜弧度、散光軸度,精準掌握患者眼睛度數,算出最適用的人工水晶體度數;術中能引導人工水晶體擺放到最佳位置,並即時串流數據,找出最佳屈光度術;植入水晶體後 再次測量驗證度數和位置精準。

林鴻源表示,採用屈光白內障手術,能進一步提高視力矯正精準性,以及屈光可預測性,減少患者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幫助病患完成擺脫眼鏡的心願。而根據215名曾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之後採屈光白內障手術患者的研究中顯示,相對傳統術前測量,新科技的術後滿意度提升約五成。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