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聽力不保養!你我都可能是聽損高危險群

聽力不保養!你我都可能是聽損高危險群_圖1

作者/黃銘緯、曾雪靜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本文出處/摘錄自平安文化出版《聽力保健室》

「別人跟自己講話時,有聽卻沒有懂。」

「在許多人參與的會議或聚會場合裡,經常聽不清楚。」

「家人或朋友紛紛反應,怎麼講話越來越大聲?」

「細小的聲音,聽起來很吃力。」

「走在路上時,後方有來車或有人在背後呼喚,卻渾然未覺!」

「電視和廣播的音量,越開越大聲……」

如果以上情況出現在你的生活之中,很可能是聽力出了問題。

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清楚,要確認聽力是否正常,需要經由醫師專業診斷和聽力師儀器檢測,包括接受純音聽力測試、中耳鼓室圖測試與語音聽力測試等,來評估整體的聽力狀況。聽力閾值介於二十六~四十分貝者,屬於輕度聽損;聽力閾值介於四十一~五十五分貝者,屬於中度聽損;當雙耳(優耳)聽力閾值超過五十五分貝,即達到領聽覺障礙類身心殘障手冊的標準。

聽覺是我們與外界溝通很重要的橋梁,若是聽力出現問題,除了帶來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久而久之,也會導致內心猜忌不安、害怕與人接觸、自信心不足,因而產生社交退縮、憂鬱及焦慮等問題。

人到了一定年紀,任何器官都會衰退,包括聽覺系統。根據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劉殿楨教授表示,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之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有聽損狀況;從事聽力師的過程中,我也看到許多老人家為「重聽」所苦,無法與人正常地交談、互動,最後不得不把自己關在家裡,過著獨居老人的生活。由於他們的大腦長時間接收刺激不足,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無形之中增加了失智的風險。原本辛苦了大半輩子,應該是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卻在人生下半場陷入愁雲慘霧之中,甚至成為家人的負擔,著實令人惋惜。

聽損問題不是老人的專利,隨著環境噪音的增加和科技產品的普及,出現聽損問題的年輕族群也越來越多,像是有些人習慣長時間配戴耳機來聽音樂、使用手機,不管是工作、念書、通勤、睡覺時耳機都不離身,很容易對聽力造成傷害。此外,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度操勞、經常熬夜、飲食失調、用藥不慎也是聽力受損的來源,有位知名歌手就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引發「突發性耳聾」,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左耳聽力僅剩下六成,演藝事業大受影響。聽損年輕化的趨勢可說是一大隱憂,了解正確的聽力知識和照護觀念更是值得每個人重視的課題。

常見的聽損類型

聽力損失類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傳導性聽力損失

主要問題來自於外耳或中耳,例如小耳症、外耳道閉鎖、鼓膜穿孔、中耳炎、膽脂瘤、耳硬化症……這類型聽力損失單純只是傳導聲音受到阻礙,內耳、神經與大腦功能是正常的,透過聽力評估就可診斷出病因,並且藉由助聽器矯正。對於患者來說,只要提供足夠的音量,聆聽與聽辨語音能力幾乎跟正常聽覺敏感度者一樣。

2.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此類型聽力損失的原因不少,像是噪音傷害、老年性退化、藥物傷害、梅尼爾氏病、前庭導水管擴大症、突發性耳聾、基因異常、不明原因……等,這類型個案因內耳神經功能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來改善聽力,唯一的解決方案是藉由配戴助聽輔具來提升聽覺敏感度。此類型的聽力受損包含聽覺敏感度下降、聲音察覺的動態範圍變窄、聲音接收的頻率解析能力下降、與對接收聲音時間的解析能力下降等,尤其在噪音環境下聽取理解聲音會更吃力。

3.混合性聽力損失

同時有上述兩種以上類型的聽力損失,稱為「混合性聽力損失」。受損的部位包含外中耳及內耳神經功能;簡單來說,聽損有傳導問題也有感音神經退化,例如聽力老化合併慢性中耳炎。

4.中樞性聽力損失

指的是大腦功能的退化,而非耳朵構造本身的問題,常見於年紀較長的聽損者。他們大腦的認知、記憶、理解的功能較差,聽得到聲音,但卻無法理解內容。

聽損者常見的狀況包括從後方呼叫沒什麼反應、電視音量開很大卻不自覺、容易聽錯、高頻聽得不好,像是將「七」聽成「一」之類的;因為誤聽而答非所問、反應慢半拍、講話聲音較大聲……輕度聽損是指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為二十六~四十分貝。這類輕度聽損者,大部分不會意識到自身有聽力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平常一對一的說話、環境音的察覺都沒問題,難以聽得清楚的是較細小或遠距離的聲音。重度聽損者,大多優先考慮使用助聽器來刺激殘餘聽力。

聽力不保養!你我都可能是聽損高危險群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