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從「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檢視古人中草藥防疫的智慧

從「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檢視古人中草藥防疫的智慧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 黃千毓

說到端午節,大家先想到的都是為了悼念屈原衍生的節日,以及吃粽子的習俗。

其實,過「端午」的習俗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起源是古人觀察到農曆五月氣候開始變熱,蚊蟻蛇蠍繁殖、疫病多發,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對應曆法的「午」,初五的「初」有「初始、開端」之意,也被稱作「端五」。

由於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由此衍生出許多驅毒避邪的方法,像是以蘭草沐浴、採艾草並懸掛於門戶、手臂上繫五彩絲線、飲藥酒(雄黃酒)等,可以說是古人預防疾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表示,傳統習俗背後要傳達的是防疫觀念,可說是古代版的超前部署。提醒人們需要因應氣候的轉變,而注意環境變化與自身健康,來達到預防疾病的概念。

黃千毓指出,像是以「蘭草沐浴」,蘭草,指的是菊科的佩蘭,中藥的一種,能利水化濕,辟穢濁,用來清潔洗浴,對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病有治療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加入艾草、菖蒲一同使用。

菖蒲和艾草也是端午常用的中藥,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產生特殊的芳香氣味來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環境,進而衍生出攘毒辟邪的含義,所以傳統上會在端午節的時候把艾草跟菖蒲懸掛在門口。

因為艾草和菖蒲的特殊香氣,所以經常被放在端午配戴的香囊裡面再加上沉香、艾草、藿香、白芷、薄荷等藥材,或者硃砂、雄黃,配戴在身上可防蟲袪病、芳香醒神。而且五月正是艾草成熟、藥性最佳的季節,香氣濃厚持久。

飲雄黃酒因《白蛇傳》而廣為所知。黃千毓說,雄黃是一味中藥,主要的成分是硫化砷,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古時常用來治療皮膚病,但因為「砷」具有毒性,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雖然現在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會加入微量的雄黃,但務必小心製程中可能因加熱而產生「砒霜」,飲用有中毒的風險。黃千毓建議,雄黃酒別再內服,可用於噴灑在牆壁門窗,驅除毒蟲蛇蠍。

端午節必吃的竹葉粽,是從竹筒、皎白筍葉演變而來。竹葉有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的功效,但糯米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粽子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

黃千毓提醒,可以搭配一碗白蘿蔔湯,或是以烏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加水一杯,煮成半杯溫服,幫助消化。但要特別注意,孕婦應避免食用山楂,有腸胃疾患者也別空腹服用;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以及女生生理期間,則不適合食用烏梅。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