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偏頭痛」非症狀,而是「疾病」!專家提醒,除了口服用藥,你還有其他選擇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Kato  諮詢專家/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 林高章、台灣頭痛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 王署君
41歲的陳小姐,罹患偏頭痛20多年,平時偶爾月事來才發作,服用止痛藥可緩解。但由於工作必須大小夜輪值,每次下班後總是嚴重頭痛及失眠,必須靠藥物止痛、安眠。醫師曾開立診斷書,希望工作輪值不要過度頻繁,公司卻告知如果難以適應,是否考慮離職?!
由於陳小姐頭痛發作頻率增高,藥物愈吃愈多,最後必須加倍劑量或打針才能壓制頭痛。經轉診到頭痛門診後,確診為「慢性偏頭痛」,經安排給予肉毒桿菌素注射頭部。經治療後,頭痛明顯緩解,疼痛指數從10降為4,醫師建議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每次自費約近數萬元。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表示,偏頭痛屬於一種體質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其病因來自於三叉神經敏感化,以及腦血管的神經性發炎,雖沒有立即危險性,但痛起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好發於年輕與中年女性。女性偏頭痛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20至40歲女性平均每五名有一人是偏頭痛受害者;13~15歲國中生,一年盛行率約5~7%。

偏頭痛發作時,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害怕特殊氣味等;一發作從數小時到幾天不等,嚴重到需要休息,影響工作或生活,長期下來恐惡化為慢性偏頭痛。

林高章指出,一般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事實上,偏頭痛是需要治療的「疾病」。慢性偏頭痛的定義是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5天以上、每天4小時以上,且15天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應透過神經科頭痛專門醫師正確診斷與治療,以降低對生活的影響。

他補充說明,偏頭痛未必是單側頭痛,可能是雙側,甚至整個頭都痛。偏頭痛成因多元且複雜,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誘發因子而導致頭痛的次數與頻率產生變化,如天氣變化、壓力、睡眠不足、情緒、時差、過分劇烈運動、時常進出冷氣房等。女性患者多受雌激素等荷爾蒙所影響,因此在經期前後較易發作。

台灣頭痛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量型頭痛」,前者約占偏頭痛人數的3%、後者約占1%。

王署君解釋,慢性偏頭痛會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患者每個月有15天都在頭痛,且每月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處於嚴重偏頭痛狀態,對於生活、工作影響極大。若每月因偏頭痛使用超過4次止痛藥,應尋求神經科頭痛專門醫師診治。

偏頭痛或疑似偏頭痛者,可透過撰寫「頭痛日記」,記錄每月頭痛次數、維持時間、合併症狀、經期以及頭痛前的飲食,以便醫生及自己瞭解導致頭痛發作的原因,幫助醫師快速瞭解病情,進而對症下藥給予正確的治療。

王署君指出,慢性偏頭痛藥物主要有兩種,包括治療性藥物、預防性藥物。

急性發作時的治療性藥物,則是頭痛患者常使用的各種止痛藥,主要是在頭痛時,醫師才會指示使用。如乙醯胺酚類(Acetaminophen)、阿斯匹靈(Aspirin)等,要注意不要過度使用,一周只能服用小於兩天,且僅能治標。

能治本的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需要長期服用。

一般療程需要服藥3至4週,在使用過程中也會伴隨對應藥物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反應力變弱等,通常醫師會依據患者生活環境及工作需求而調整用藥。且需持續服用3至6個月,待病情穩定後,再逐漸減藥至停藥。

除上述藥物,健保自109年2月1日起,有條件地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每三個月注射一次,患者可省下2~3萬元。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並使用過3種以上預防性藥物無效,即可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是否適合申請,是慢性偏頭痛患者福音。

王署君進一步說明,肉毒桿菌素原用在醫美除皺,卻意外被發現可以用來改善偏頭痛。因肉毒桿菌素能阻斷對大腦發出疼痛訊號的神經傳導化學物質,防止這些物質刺激頭頸周圍神經,減少偏頭痛的發生。

研究顯示,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頭部前額、枕頁、兩側、肩頸等31處治療點,每3至4個月施打一次,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度,延長下次疾病發作時間,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不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慢性偏頭痛,務必尋求台灣神經學學會與台灣頭痛學會認證合格的神經內外科醫師進行施打,確保治療的安全性。王署君呼籲,除了透過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偏頭痛更要搭配生活調適,才能確實改善。

作息正常、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每天補充2000至2500cc水分,避免菸酒與過度激烈運動,都能有效減少發作。此外,避免辛辣、煙燻等刺激性飲食,與易誘發自身頭痛之食物(如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紅酒…等)。

他特別提醒,誘發頭痛非單一因素,工作壓力或女性月經週期前後,都可能引起密集又突發性的偏頭痛,因此,減少壓力、緊張或焦慮的情緒,保持身心平衡,有助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偏頭痛」非症狀,而是「疾病」!專家提醒,除了口服用藥,你還有其他選擇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