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難得快樂,得吃抗憂鬱藥嗎?精神科醫師來解答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早在十幾年前,當他還在國外時,就開始服用這個藥了。本以為他只是單純的來領藥,但他來卻是想知道,他還需不需要繼續服藥。
「當時醫師怎麼說?」我問。開立抗憂鬱藥物有許多不同的考量,有時不是診斷出有憂鬱,所以開某種抗憂鬱藥物,而是會根據疾病不同的症狀,或病患擔心的副作用,或病患願意採取多少非藥物治療的配合程度,來選擇開立的種類劑量。

「醫師說我是憂鬱症,但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得吃藥。」

「怎麼說?」

「我從小就比較難快樂的起來,可是在人前我還是裝得出沒事的樣子。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得不到父母的疼愛,我覺得對我父母來說,我的存在似乎可有可無。」

「嗯,所以你認為藥物….」

「我認為我可能不需要吃藥,我應該是個性或是我成長背景的緣故,這些問題吃藥會好嗎?」

「之前的醫師說吃藥會好嗎?」

「他是說會改善,不過我總是很不明白,但是我很尊重醫師的判斷。」

「很謝謝你對精神醫療的信任。」看到病患對醫師的態度,除了由衷地感動外,我似乎可以向他說明一下他的「憂鬱」到底可以有哪些治療方法,病程可能會如何,以及他可以如何把自己照顧好。

回顧病史,他從未有過重鬰發作,也沒有過其他躁症或混合性情緒症狀的發作,診斷上屬於「精神官能性憂鬱症」或「輕鬰症」,與屬於情感性精神病的重鬰症相比,藥物能提供的治療效果又更少了些。在精神疾病的種類中,有的是藥物治療十分重要的,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有的是藥物只有輔助的角色,如適應障礙等。

在向他解釋這些後,他反而好奇起如何運用其他的非藥物治療,好改善他的症狀。在考量過所有治療方式的憂缺點後,他仍決定要使用藥物治療,並且接受了幾次的認知行為治療。其中的治療目標除了針對的憂鬱情緒、負面思考、及規劃生活作息外,也針對他某些對自我、對外在環境的「基本信念」進行調整,讓他慢慢懂得觀察自己的狀態,同時更能接受現在的自己。結合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原則,常常可以提供更佳的治療效果。

之後的某次回診時,我問他:「最近還好嗎?有沒有什麼需要我再提醒的?」

他很認真地告訴我:「鐘醫師,沒問題的,我記得你告訴我的所有事。」

我知道,他也知道,這帶點誇張語法的回應,其實是表示他生活態度的轉變。相信他越來越能帶著一種充滿堅定、自信、昂首闊步、勇往直前的信念,去迎向他的人生。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