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心律不整竟會導致腦中風!!專家分享預防中風新療法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 陳科維
69歲徐女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甲狀腺機能亢進。三年前,因突發心悸到院求診,才發現患有「陣發性心房顫動」,經中風風險指數評估,應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治療。

但徐女士已有腸胃道出血病史,擔心長期用藥會引發更嚴重出血,因此選擇接受「左心耳封堵術」來減少中風風險,並能增加用藥靈活性,減少使用藥物劑量。手術施行後,並未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也降低了罹患腦中風的可能性。

發生腦中風常見原因之一,竟是心律不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主治醫師陳科維指出,在台灣,發生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稱為「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在長者族群相當普遍,甚至也有一定比例的青壯年患者。

他進一步說明,這種心律不整若發生,會在心房中漸漸產生凝結的血塊。血塊如果隨著血流離開心臟到腦部或其他器官,就會堵塞住血管,造成該區域的缺血性梗塞,威脅生命安全,相當危險。

不會痛的最危險!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往往無聲無息


陳科維表示,心肌梗塞的危險性,一般人都曉得,也會特別注意胸痛症狀。但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往往無聲無息,心房顫動從陣發性演變到持續性,可能病人自己都幾乎沒有感覺。

他語重心長的說,不會痛的最危險!門診曾有病人,長年嗜飲重口味咖啡,連飲料裡都要加咖啡粉,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心律不整來就醫。診斷時,已經是持續性的心房顫動,讓病人很納悶,因為完全沒有任何感覺。

治療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該怎麼做?


治療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傳統上是使用抗凝血藥物讓血塊不易形成,以降低中風風險。但藥物使用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一但受傷或需要拔牙等手術時會不容易止血;若忘記服藥或使用劑量不足,更可能造成中風風險增加。

目前,有一項新型心導管手術方式-「左心耳封堵術」,可在短時間的手術內,透過大腿靜脈的微創傷口,將特殊設計的堵塞器送進左心房,把心房顫動中90%血塊來源的左心耳完全封閉起來,大幅降低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率。

陳科維表示,此項心導管手術相對成熟安全,住院時程也短,術後也無嚴重不良併發症。心房顫動病人接受一次永久性的手術,可免於長期持續使用高劑量抗凝血藥物、擔憂發生出血,或用藥不便之苦。

但此項手術仍有限制性,如左心耳構造較複雜或過大的患者可能就不適合,術前也應與醫師詳細討論。陳科維建議,如果常有心悸症狀,使用血壓計時無法正確測量出心跳,或已知有心律不整的病人,首先應儘早到心臟科門診檢查。

如果發現可能有心房顫動,應與醫師討論包括抗凝血藥物與左心耳封堵術等治療選項,依醫師建議接受如食道超音波等進一步檢查,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